大國雄起 作品

第2377章 教育方式

    李忠信坐在汽車當中,和王珊珊通了一會兒話,告訴王珊珊他過一會兒就能夠達到清華大學那邊,讓王珊珊找一個比較醒目的地方等他。



    掛斷電話之後,李忠信又琢磨了起來。



    李忠信想到,中國的大學教育呢!如果按照來源來講,應該說是從歐美那些個國家照搬過來的,按照制度什麼的來講,中國在教育歷史上真的沒有這樣的一種情形,這個也是和明清以後閉關鎖國等等原因有一定的關係。



    但是,按照中國古代的做學問而言,也算是大致相同,有很多事情都是差不多的。



    清華的梅校長說過,教育的最大目的,無外乎是使群中之己與眾己所構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且進以相位相育,相方相苞;則此地無中外,時無古今,無往而不可通者也。



    說白了講,教育的根本作用,在於使每一個接受教育的人能夠安身立命,



    梅校長所說的“相位相育”,其實呢!是出自《中庸》“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提倡的就是一種和諧理念。



    上個世紀30年代清華著名教授潘光旦就將這一理念應用於優生學,提出“位育教育”的概念,在教育界影響至巨。而這樣的理念,遠非科學技術能夠包容,它是一種認識,更是一種情懷,一種素養。



    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



    所謂和諧的人,正是指他身上洋溢著的人文關懷。大學不是技工學校,而是一個以身心和諧、人格健全、智力發展為培養目標的場所。



    按照李忠信後世對於教育方面的一些理解,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後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在解決難點中積累驗得出結論,那是真正屬於學生自己知識的成果。



    而中國的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成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在教師一步一步指導下學習實踐,那麼得到結論是書本知識,結果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