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242章 三駕馬車

    詹子怡今年三十六,講得一口地道的京腔。

    原本是納德軒樂古道店副經理,安德烈被委任為德銀投資總裁後,詹子怡能被調派來京城擔任京師分公司經理,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詹子怡祖籍京師。

    他的父親是京城人士,後外派香江招商輪船公司上班。詹子怡十六歲時,隨家人遷至香江。可是,前幾年他父親退休,又選擇回京師養老,因而,他來京師任職,算不上外派。

    “老詹,一起去吃點宵夜?”盧燦指指廚房方向,笑著邀請。

    “好啊。”詹子怡也不推辭,笑道,“東區廚房還有二兩裝紅星,盧少要不要來一瓶?”

    東區廚房,負責的是公司日常餐飲,在四合院外的東路,有點遠,盧燦搖搖頭,“算了,明天再喝吧。對了,你怎麼掃聽到我來的消息?”

    “我在辦公室整理材料,徐奉那邊要用,剛忙完正準備回家,聽人說你過來了,這不就來看看嘛。”詹子怡攤了攤手,笑道。

    “辛苦了,可沒加班費給你喲。”盧燦調侃一句,兩人笑笑過後,他又問道,“是三總附屬產業重組?有眉目了?”

    “徐奉那小子消息靈通,他說,‘利改稅’文件差不多成型,國家決定對企業實行放權讓利,兩權分離、政企分開,三總需要職業化運作,所有附屬產業剝離,劃歸到計劃委名下,實施股份制企業化運作,最遲在今年年底,能完成編制規劃改革。”

    這段話充滿了時代特色。

    “利改稅”是中國當代經濟變革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它徹底改變過去國營企業向國家上繳大部分利潤的做法,而是將其改為“徵收所得稅”。

    換一種說法可能更好理解它的意義:在五六七十年代,國營企業其實更像一種“鐵飯碗”性質的特殊國家機構,由於“利改稅”的出現,讓這些機構變成自負盈虧、上繳稅收的“國營公司”。

    有關“利改稅”的推進過程,並非突然性的。

    1979年改開,當時就有經濟學家提議,進行可控性的稅制改革。1981年,國家在多個地區進行試點;1982年12月,國家在《關於第六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專門提出“三年稅改”的目標。

    1983年,第一批“利改稅”目標確定,那就是三總附屬產業的重組與改制。

    什麼是“三總”?就是指“總裝、總後、總……”

    在過去,有著眾多的國營企業掛靠在三總名下,現在,這些附屬企業都必須被剝離和重組,劃歸到國務院計經委名下,也就是國資委前身。後世多個著名的產業集團,都是在這一輪東風中誕生,譬如中航工業、保商利集團、中船重工、中核工業等等。

    因為外匯的高度短缺,這些擬組建或正在組建的未來巨無霸,都悄無聲息地撕開一個口子,那就是吸引一定份額的境外投資,促進外匯的流入,以便於引進各種境外設備和科技。

    這就給盧家資本帶來絕好的機會。

    以上這些都是徐奉打探到的消息,你讓盧燦怎能不重視徐奉的存在價值?

    飯堂內廳,桌子上放著兩碟滷肉拼盤,一疊八寶菜,還有一疊糖蒜。

    孫瑞欣的筷子上挑著麵條,一根根被吸入粉紅的嘴唇中,她的注意力明顯不在食物上,而在很認真地聽著盧燦與詹子怡的對話。

    國內的變化,對於很多人而言,都是一個盲點,孫瑞欣也是如此,但是,偏偏國內又是她最為看重的,由不得她不去認真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