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雄 作品

第1332章 1342.趨同

    一開始,劉浩也奇怪緣何如此,可後來仔細一想,才明白,這些人爭奪的,可不是這些經典書籍,而是這些經典書籍的解說權力。

    換言之,也就是‘文化最終解釋權’!

    也就是歷史上未來漢武帝時期,儒家在董仲舒之時脫穎而出,成為‘獨尊’的關鍵所在。

    清楚了這些人的目的,劉浩反而淡然了許多,在他看來,這本身也是好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還不如一錘定音來得實際一些,哪怕其中一些最終解釋權是錯的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到了這會,他算是明白為何歷史上秦始皇死後,作為宰相的李斯,緣何要答應趙高一起更改遺詔。

    說白了,就是作為法家的李斯,哪怕拼著‘抗旨’也要維護自身法家在大秦中樞的權威罷了。

    故而,在選擇內心偏向‘仁政’,也就是公子扶蘇之時,李斯寧願選擇‘胡亥’;

    只不過,他還是低估了胡亥的無能,硬生生將原本法家的秩序之道,在胡亥和趙高的胡亂折騰之下,變成了‘法家暴政’,敗得一塌塗地。

    或許也是看透了本來緣由,劉浩感覺自己對法家的參悟更上一層,結合嬴政‘法約’和將來劉邦的‘黃老’,心中更是颯然一笑。

    也不得不感嘆劉邦的狡猾,所謂‘黃老之學’,也不過是假象耳。

    漢承秦制,可不是一句話的事,而是實實在在之事也。

    以‘黃老之學’包裝一下,但其中的法家內核依舊沒有改變,或者說,不過是將大秦‘戰時法規’鬆動一些,變成了‘和平時期的法規’罷了。

    可知,劉邦攻入咸陽之時,可是直接‘約法三章’者,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其內心依舊是真真正正的法家。

    然可惜依舊是時代的侷限性,難以在秦漢之時成就法典,一直到隋文帝楊堅之時,才出現了儒家文化圈之中通行的‘開皇律’。

    這一通感悟在劉浩的腦海一一閃過,也使得他清晰的感覺出自己的法家修行瓶頸一一破碎,但有機緣,即可凝聚出自己的法家道果耳。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原來如此!”

    劉浩這一聲感嘆,發自內心,這些知識,本就不知通讀了多少著作,若說他不知曉那也不可能,但無法感同身受,只能是泛泛耳,也可以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但通過秦時明月世界這番遊歷,一下就將其中的堵塞一一清理乾淨,一下就變得通常起來,這些所以然,自然也不可能成為瓶頸的一份子了。

    “人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此已秩序之道耳!”

    這又是一句有感而發,但下一句,他卻只在心中嘀咕而沒有說出口:

    “怪不得鴻鈞要干涉天地運轉,不過是為了驗證自家大道吧?”

    想到這裡,劉浩又是一笑,可算明白鴻鈞出手的本質所在了。

    按理來說,已然合了天道,洪荒天地之中的一切對鴻鈞而言又算得了什麼?

    說句不客氣的話,只要鎖緊一番自家的秩序之道,那些身上業力較高的修士,也根本不可能安然的度過歲月,出現在大劫之中。

    換言之,也根本無需什麼大劫來清算。

    就好似加下秦時明月世界的大秦,其法規十分嚴明,乃至於有些苛責,因為其本身就是為了戰爭時期所設立的;

    也是因此,但又違犯法規者,莫不是當場拿下,僅而判刑。

    大秦可以做到,鴻鈞作為洪荒天地之中掌控天地秩序者,只會更加輕鬆。

    可如此,卻非好事。

    說到底,適合軍中的法規,對百姓而言,卻是太過死板,此外,還有著一點,那就是在軍中法規的宣傳,也不可能讓百姓之中快速傳播,也就是普法程度的問題。

    如此,給底下人的操作空間就大了,很可能會形成更恐怖的局面,也就是未來‘暴秦’宣傳的由來。

    此外,過於苛責的法規,也會迫使百姓戰戰兢兢,不敢絲毫跨越,久而久之,也勢必會大規模的約束百姓的創造力。

    鴻鈞便是清楚的知曉這點,才會一鬆一緊,也就是將秩序分為戰時和和平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