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頭 作品

2561 半成品和殘次品

 “能不能想辦法為我們的研究人員增加一些營養,他們的情況很糟糕。”馮·布勞恩很擔心研究人員的健康狀況。

 現在的阿爾卑斯山,開發程度遠不及物質生活條件極其發達的21世紀,山裡的生活還是很糟糕的。

 德國人對於這幫科學家還是很重視的,在佩內明德基地,研究人員們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無需為生活擔心。

 進入阿爾卑斯山之後,別說研究,連基本生活都無法保證,研究人員們因為常年工作在實驗室,本來身體就不太好,大多數都處於亞健康狀態,現在突遭鉅變,進山沒多長時間,已經病倒了十幾個。

 更要命的是,山裡不僅缺乏生活保障,同時還缺醫少藥,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那麼或許不用多長時間,團隊就會徹底解散。

 “我已經跟穆勒上校說過這個問題,不過穆勒上校也沒什麼太好的辦法。”瓦爾特也沒辦法,總不能讓保護他們的黨衛軍官兵都打獵吧。

 說是保護,其實就是監視。

 躲在山裡等死不是馮·布勞恩的習慣,他迫切想要回到實驗室,只有在那裡,他才能充分實現自我價值。

 晚上在馮·布勞恩居住的房間裡,聚集了三十多位科學家,他們是這個研究團隊的核心成員。

 馮·布勞恩居住的地方是一個村莊,說是村莊,其實只有十幾戶人家,無法容納所有團隊成員,所以馮·布勞恩他們這500人,被迫分散到附近的幾個村莊裡。

 這也造成負責“保護”他們的黨衛軍嚴重分散,力量不足,所以就給了馮·布勞恩機會。

 馮·布勞恩作為團隊帶頭人,擁有整個團隊唯一的一部收音機,每天晚上,團隊核心成員都會準時來到馮·布勞恩的房間內聽收音機,這也是他們瞭解局勢的唯一渠道。

 “南部非洲遠征軍在易北河和俄羅斯軍隊順利會師,戰爭即將結束,勝利的曙光已經出現,柏林正處於盟軍的重重包圍中,同盟國領導人在華盛頓發表聯合聲明,敦促德國和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

 受山間地形干擾,收音機裡傳出來的聲音斷斷續續,圍著收音機的人們,心情也隨著電波忽上忽下。

 “南部非洲遠征軍的隨軍記者在漢堡,對來自維爾西茨的馬格努斯先生進行了採訪,馬格努斯先生呼籲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主動站出來,為結束這場戰爭貢獻自己的努力——”

 新聞裡的一則採訪引起了馮·布勞恩的注意。

 維爾西茨是馮·布勞恩的家鄉,馬格努斯這個名字馮·布勞恩就更熟悉了,這也是他全名的一部分。

 “太棒了,馬格努斯已經和南部非洲人取得聯繫,我們有機會離開這裡了——”馮·布勞恩很興奮,這是屬於他的曙光。

 “我們要去南部非洲了嗎?”

 “那些監視我們的軍人怎麼辦?”

 “我總覺得南部非洲不如美國,在美國我們會受到更大的重視。”

 團隊核心成員們七嘴八舌,既有對未來的嚮往,也有擔憂。

 這也正常,不管南部非洲還是美國,對於這些德國科研人員們來說都是陌生的。

 當然相對來說,他們對於南部非洲會更熟悉一些。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南部非洲在德國已經完成了一輪搜刮,很多德國科研人才移民南部非洲。

 這部分移民南部非洲的德國人,和德國國內的朋友還保持著密切的聯繫,畢竟所謂科技圈其實也就這麼大。

 通過來往的書信,以及報刊雜誌的報道,德國人對於南部非洲其實是很瞭解的。

 尤其南部非洲各級聯邦政府對科技研發的重視程度,也讓德國國內的科研人員羨慕不已。

 重視了,才會給與足夠的支持力度。

 德國也不是不重視,關鍵在於跟南部非洲相比,德國國內的資源太少,給與科研人員的支持力度就不太足。

 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德國開始研究原子彈的時間,跟南部非洲差不多。

 那為什麼進度卻差了這麼多?

 南部非洲的原子彈都能應用到戰場上了,德國卻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