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頭 作品

2203 不正經的研究所

  兩棲步槍屬於特種作戰武器,可以在水面下使用,使用的子彈是特別製作的,箭型彈頭在水下的有效射程為20米。

  這已經足夠了,英國美國不敢說,至少日軍肯定沒有可以在水下使用的熱兵器。

  楊翰林他們使用的炸藥也是剛剛研發的高性能炸藥,並且可以使用延時裝置,這更有利於楊翰林他們在任務完成後順利撤退。

  當然問題還是有,本來印度洋戰區是希望能將“大和”擊沉,最起碼要讓“大和”喪失戰鬥力。

  在研究了“大和”的結構圖之後,制定作戰計劃的參謀人員發現即便楊翰林他們將所攜帶的所有炸藥都用到“大和”上,也很難達到目的。

  那就退而求其次,將目標放在更容易被擊沉的航空母艦上,聯合艦隊為了和印度洋艦隊的決戰,這一次也是精銳傾巢而出,派出的艦隊包括七艘戰列艦,和四艘航空母艦,以及其他作戰艦艇近30艘。

  聯合艦隊的七艘戰列艦,包括日軍最先進的“大和”,以及“長門”和“陸奧”,航空母艦則全部都是日軍主力的重型航母,其中包括由戰列艦改造的“加賀”號、“赤城”號,以及日本最新的“蒼龍”號。

  《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後,日本將天城級戰列巡洋艦“天城號”、“赤城號”改裝為航空母艦。

  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在船廠的“天城號”因龍骨被扭曲而報廢,日本遂將原定停建銷燬的艦體稍小的戰列艦“加賀”號接替“天城號”,改造為航空母艦。

  “蒼龍”是日本第一艘自行設計建造的中型航母,最早的設計版本上,“蒼龍”上還需要安裝艦炮,後來發現在航空母艦上安裝艦炮根本沒有意義,於是“蒼龍”就成為日本第一艘專職航空母艦。

  日本建造“蒼龍”的時候,是以南部非洲“伊麗莎白”級航空母艦為目標,後來日本人才發現,以他們當時的技術根本行不通。

  谷</span>“蒼龍”的性能還不錯,兩萬噸的滿載排水量可以搭載75架作戰飛機。

  不過在作戰飛機的性能上,日本和南部非洲之間存在巨大差距,這一點在之前的海戰中已經得到驗證。

  這也是日軍到現在才出動聯合艦隊的原因。

  在戰列艦方面,日軍有自信不輸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

  在空軍這方面就差遠了,現在空軍在日本都不是一個獨立的作戰單位,日本把幾乎所有資源都用在發展水面戰艦上,空軍和陸軍一樣都不受重視。

  自家知自家事,既然在空中力量上,日本和南部非洲有著巨大差距,日本政府就把希望寄託在陸軍上,希望山下奉文率領的第25集團軍,能通過陸地作戰佔領樟宜海軍基地。

  第五師團被殲滅,近衛師團和第18師團被包圍,充分證明通過陸地作戰佔領樟宜海軍基地的企圖已經完全失敗。

  日軍無法承受近衛師團和第18師團被殲滅的代價,那意味著日軍將完全喪失在東南亞的機動兵力,聯合艦隊這才不得不出動,試圖和印度洋艦隊主力決戰。

  在菲律賓戰役結束後,日軍大本營已經將前一階段負責菲律賓作戰的第14軍調往馬來亞作戰,希望能維持日軍在馬來半島的防線。

  這是日軍為了拯救近衛師團和第18師團做出的最後努力,如果日軍失敗,那麼日軍在東南亞的作戰就將從進攻階段轉入防禦階段,那也意味著日軍將喪失在東南亞作戰的主動權。

  楊翰林他們的主要目標,就是日軍的四艘航空母艦。

  如果可以,楊翰林他們希望能將四艘日軍航空母艦全部擊沉,那將創造人類軍事史以來前所未有的奇蹟。

  午夜12點,雨勢不僅沒有減小,反而越下越大,隔著十米外就看不到人影,街道上已經開始有積水,西班牙和美國接力殖民菲律賓數百年,連馬尼拉的下水道都修不好。

  暴雨給了楊翰林他們最大的便利,12點半,楊翰林一行人離開公寓地下室,向不遠處的碼頭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