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頭 作品

1646 外強中乾

  和薩摩藩出身的將領把持了舊日本海軍的軍政及軍令大權一樣,加賀藩出身的海軍設計人員,從日本造船界元老佐雙左仲時代開始,一直把持著日本海軍創設以來的軍艦設計壟斷地位。

  藤本喜久雄領導的艦政本部第四部,就是以加賀派設計人員為主。

  非加賀藩出身的平賀讓,自然就是藤本喜久雄的眼中釘和肉中刺。

  平賀讓擔任海軍技術研究所所長的同時,還是東京帝大工部教授,西田真司是平賀讓的學生,同時也在海軍技術研究所工作。

  “現在海軍艦政本部同樣被加賀派把持,否則所長先生也不會被閒置——”同樣在海軍技術研究所工作的大石明哀嘆,日本海軍,真沒表面上看上去那麼強大。

  平賀讓性格孤高,不喜談笑,堅持原則,工作態度強硬,工作中如果遇到分歧,不僅面對軍方高層要求時據理力爭,與造兵(火炮、魚雷)、造機(輪機)、電氣等其它部門溝通也不輕易妥協,因此樹敵頗眾,有“平賀不讓”之稱。

  1923年,向來支持平賀讓的加藤寬治調離軍令部次長,平賀被解除計劃主任職務,外派歐美考察各國的海軍艦艇、造船廠、大學,歷時8個月,於1924年8月歸國,之後約10個月間一直沒有安排職務,那段時間的日本海軍艦艇計劃設計,完全由藤本喜久雄主導。

  藤本喜久雄被稱為日本海軍艦船設計“鬼才”。

  藤本喜久雄在設計思想上於平賀讓截然不同,標新立異,熱衷於採用新技術,經常提出一些從未出現過的新創意。

  這倆人要是能親密共處,性格上可能會相互彌補,可惜因為日本海軍的派系之爭,這倆基本上形同陌路。

  “那我們就向更高部門上報,不能讓老師蒙受不白之冤。”西田真司不善罷甘休,日本不僅僅是陸軍,海軍也有“下克上”傳統。

  “還是要謹慎——”

  “等老師醒過來之後再說——”

  “藤本大佐的方案根本不現實,方案根本不合理——”

  “這也不能怪藤本大佐,海軍部的要求本來就不合理。”

  研究員們議論紛紛,他們有理想,有技術,可惜沒有實施的空間。

  手《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以及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海軍為了彌補艦艇數量不足,盲目追求單艦戰鬥力,提出了很多不合理要求。

  海軍的設計部門為了滿足海軍部的要求,拿出的方案也越來越不合理。

  就在前不久,艦政本部第四部設計的千鳥級水雷艇,成為日本這一時期軍艦設計的典型失敗代表。

  《倫敦海軍條約》中第八條a條規定,對600噸以下艦艇不加限制,日本海軍為了逃避《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就只能在600噸以下做文章。

  千鳥級水雷艇設計排水量533噸,安裝3門127毫米艦炮,兩個雙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要求航速還必須達到30節,艦政本部第四部絞盡腦汁,最終拿出的方案卻不能讓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