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頭 作品

1512 嘉寶





“橘河的蒸發很嚴重,因為蒸發而損失的水量可以達到下游降水量的12倍,如果我們在峽谷口修建水庫,就可以最大程度減少蒸發對於橘河水量的影響,也能滿足旱季期間,下游對於供水的需求,國土資源部估計,整個橘河有數十個地方適合修建水庫,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持續時間可能數十年之久。”丹尼斯坐在一張簡陋的木椅上,這是阿里克昨天晚上臨時製作的,要不然丹尼斯今天估計到不了奧赫拉比斯瀑布。




奧蘭治河又被稱為橘河,上游有很多支流匯入,右岸有馬卡倫河、卡利登河、法爾河、赫龍瓦特河、莫洛波河、菲斯干河等;左岸有克拉伊河、錫奎河、布拉克河、哈特比斯河等。




和上游相比,奧蘭治河中下游除了季節性河流之外,並無支流匯入,這就對奧蘭治河的水利工程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保證中下游的水利供應,就要保證上游有足夠多的水庫。




雖然適合修建水庫的地點很多,但受能力和資金所限,南部非洲在奧蘭治河上游最多隻能修建六個水庫,而且還要分批修建,不可能同時動工,所以工程持續時間會很久。




“看看鱷灣水電站,到現在已經使用了超過20年,為約翰內斯堡和比勒陀利亞產生的價值何止100萬英鎊,水電不像火電站一樣會造成巨大汙染,一次投資長期收益,聯邦政府對於環保的要求越來越高,各州都在進行清潔能源方面的探索,水電還有巨大的潛力可以發掘。”加德納有理想,尼亞薩蘭大學不僅在研究功率更大的水電機組,同時還在研究風力發電和潮汐發電。




風力發電是近年的熱門項目,並不是尼亞薩蘭大學的首創,丹麥、瑞典、以及美國都有類似項目。




受旋翼技術的啟發,尼亞薩蘭大學的科研人員研製了一種小型風力發電裝置,並將其運用在多風的海島和偏僻的鄉村使用,獲得的電力成本,比內燃機發電低得多。




尼亞薩蘭大學正在研究一種葉片直徑超過30米的巨型風力發電裝置,一旦研製成功,風力發電即可進入商用階段,這將是能源供應的巨大進步。




潮汐發電的歷史比風力發電更早,1913年,德國在北海海岸建立了一座潮汐發電站,這是人類的第一座潮汐發電站。




潮汐發電站的原理和水電站一樣,通過出水庫,在漲潮時將海水儲存在水庫內,以勢能的形式保存,然後,在落潮時放出海水,利用高、低潮位之間的落差,推動水輪機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




對於這項技術,南部非洲所有港口城市都抱有極大興趣,鯨灣和愛德華港利用自身經濟優勢,支持尼亞薩蘭大學進行潮汐發電方面的研究,目前進展速度很快,鯨灣已經有一個潮汐發電站正在建設中,總裝機容量24萬千瓦,每年可發電5億度左右。




除了潮汐發電和風力發電,羅克當然也不會忘記核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