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染衣 作品

第三十八節 下鄉筆記抄三

    座談會開到晚上10點多,時有爭論,時有笑聲,村幹部和村民們形成了抓生產、促發展的共識。我承諾,幫助潭口村協調落實抽水機安裝項目,儘快為千女堤做好配套工程,這兩個項目下一步抓落實的任務還挺重。

    這是一個大晴天。

    早晨4點多,村裡就響起了上工的鑼聲。我們與房東一起吃早飯,大米稀飯加鹹菜。飯後,我按規定交了兩天的伙食費。

    我這次下鄉住村既蹲了點又跑了面。早晨八點多,我從潭口出來,開始坐船沿江對龍塘鎮的另外三個村進行跑面調研。快到中午的時候,我來到了美寶村。由於鎮長和我們一起調研,午飯甚至還上了一小盤臨高產的“天廚醬菜”,可能是從瓊山臨時買來的。這頓飯吃得不如在潭口那幾頓飯舒服,有人陪餐即便是派飯也變了味。

    從美寶村向東6公里,我來到了原時空海南熱帶作物研究所一帶,從大圖書館的資料裡,我找到並閱讀了熱作所、及熱作所青鋒班、六隊、四隊、一隊、右改班的一些發展資料。

    在這裡,我意外的遇到了元老院青年團幹部培訓班的學員們,和帶隊的林子琪元老交談之後得知,他們正在進行田野考察,這是元青團幹訓班的一項重要課程。

    “雖然學員幾乎全是農家子弟,但是他們很少離開自己的村落,連去鎮上的時候都很少,”林子琪告訴我說,“這樣的考察有助於他們拓寬視野,增長見聞。”

    他們已經在瓊山考察了一星期,下一個地點是到文昌去,比較兩地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異同點,做出考察報告。

    看到這些充滿求知慾的少年少女們,我深感我們的未來正寄託他們的身上。

    與學員們告別之後,我爬上嶺腳嶺,對熱作所一帶做地景素描。結束後我來到了一處據說宋代就很有名的泉水,婦女們正在泉邊洗衣服。我問,“過去的泉水比現在大吧?”

    她們爭先恐後地說,小時候泉水比這大得多,她們小時候,也就是萬曆年間海南島從不下雪。自從天啟年以來,冬天的天氣越來越冷了,居然還下雪了,泉水也不多了。

    站在泉水邊,我對明末小冰河極端氣候的感受更深了,海南都能感受到極端氣候,九邊地區更是怎麼得了!於是我更堅定了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打造防災救災體系的決心和信心。

    太陽快落山了,我告別村裡的鄉親們,在南渡江邊乘船返回瓊山。這次下鄉住村兩天一夜,時間雖短,但收穫很大。再見潭口!再見龍塘!過些日子我還會來,爭取幫助潭口把農村發展落到實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