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染衣 作品

第一百六十二節 試生產

    鍋爐工在當晚抵達,第二天一早,江邊的煙囪就冒出了黑煙。趙引弓不懂技術,但是一直在現場注視著鍋爐的試運行。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試運行了,上次機械口的人已經來過調試到可運轉狀態,但是距離那時候已經過了一個月了。能不能一次開機成功還有待檢驗。

    幸而這套東西除了鍋爐之外,其他東西都不復雜,無非是管路和水泵。除了鍋爐升火的時候有些不順,折騰了半天之外,整套設備運行沒有發生問題。

    “開始試驗生產吧。”趙引弓說。

    第一批培訓好得女工畏畏縮縮的走進了車間,坐上了自己的工位。車間開始運作起來。在整個試運行期間只開五十部車子――這也是李么兒能夠親自照顧得過來的最大人數了。

    這些女工全是從慈惠堂裡挑來得難民,年齡從十六到二十歲的未婚未育女子。繅絲工作本身勞動強度很大,而且需要高度集中精力,以少女最為合適。在舊時空的工業革命時期,繅絲工大多是十歲到十幾歲的童工,她們的勞動生產率並不比成年人差。企劃院院本著保護少年兒童健康,免得她們未老先衰,浪費人力出發點,把絲廠的用工年齡限制在十六歲。

    她準備先集中精力在這批工人身上,讓她們技術成熟之後再把她們作為骨幹工人去培訓新工人。

    元老院裡誰也不會繅絲,好在繼昌隆的設備並不是什麼高新科技。在繅絲手法上和土法繅絲打盆沒什麼兩樣,所以這方面並不需要特殊的培訓,李么兒主要是培訓她們使用腳踏機和冷熱水喉。

    打盆工作並不複雜。依然是開水煮繭,然後女工從繭身尋取絲口後,即搭上木製的繅絲紐上,用足踩動一小鐵桿,牽動紐的軸心,使紐旋轉,把絲滾上製為成品。

    土法的繅絲。全為農民手工副業,炭火煮繭,然後繅出絲來。生絲製出來之後交售給絲行。再由絲行翻成幹經。

    慈惠堂繅絲廠的生產設備和工藝不僅比之一般的農戶要好得多,加工手段也比絲行先進。原本需要絲行向許多工匠發包完成的多個加工環節,在繅絲廠內一站式就完成了。

    第一天的開車雖然發生了一些小故障,但是總體運轉還算勉強――工人事先經過培訓。對使用機器並不生疏。只是總體配合還差一些。一些配套和輔助工作不能及時跟上。出來的絲質地也沒有李么兒想象的那麼好。

    不過,這些都是不剛開始的不熟練造成的,李么兒覺得問題不大:多做了之後自然就熟練了。現在的當務之急是把管理制度建立起來――這方面她是弱項。

    她把這個擔憂和趙引弓說了。

    “我們有大圖書館,還有一票搞管理的人……”

    管理體制是企劃院委託大圖書館編制的,涵蓋整個企業生產經營的方方面面。

    慈惠堂裡的工人,除了少數從臨高調配來維護設備的歸化民工人之外,全部是從慈惠堂的難民中選來得契約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