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染衣 作品

第一百零七節 因勢利導

    眼看著風光一時的茉莉軒書院漸漸又沉寂下去,原本書聲琅琅的學齋裡變得空空蕩蕩,每日只有幾個人來讀書聽講――過去他只要到茉莉軒講學,不但在書院內就讀的秀才、童生們必到,就是沒有入書院唸書的讀書人、縉紳們也會紛至沓來,將講堂坐得滿滿得。

    這些盛況現在已經不復存在。茉莉軒書院的魅力在最近一年內尤其褪色,多數學子紛紛退學,少數雖然還在堅持,卻流露出躁動的神情來。劉進士的每次講學,來旁聽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地方上的縉紳和他們的子弟更是很少露面,有的雖然經常來,不過是為了和他打打招呼說說話,對講學的內容並沒有多少興趣。

    劉大霖心中十分著急――他倒不是因為自己的號召力不如往常而著急,而是覺得臨高這裡的“聖人之學”整體又進入了衰敗。

    這種衰敗,不是過去因為經濟困難的衰敗,那會雖然因為縣裡發不出錢米,秀才們只能苦捱度日,童生更是悽慘不堪,但是大家的“好學之心”還是有得。劉大霖不止一次聽王賜說過縣內某某童生白天下田,勞作休息的時候讀書;某某秀才邊放牛砍柴邊讀書的……這類勵志讀書的故事。當初茉莉軒書院恢復之後的盛況就說明了廣大本地學子好學熱情。

    現在,這種好學的精神卻完全沒有了,一干讀書人宛如變了一個人似得,一個個都急迫的要做事要賺錢。起房子,討老婆,買各式各樣的“澳洲貨”。把聖人之學拋在腦後,平日裡談論得都是“澳洲學問”。

    但是他實在怪不得澳洲人,不但這茉莉軒書院是澳洲人修復的,連學子們用得桌椅板凳。文房四寶連帶著一座不小的藏的幾百部經史子集都來自澳洲人的“捐助”。

    便是學子們在這裡唸書每月領取的津貼,也全出自澳洲人創辦的“基金”。

    這件事上,澳洲人堪稱問心無愧――他們不但沒有任何打壓儒學的行為,反而提供了比從前更優越的學習環境。讓原本許多飢寒交迫的學子能夠衣食無憂的專心念書,提供大量免費借閱的書籍更是從前本地學子們想也不敢想的“豪奢之舉”。

    然而學子們卻在不斷的流失,拋棄“聖人正道”的學問。跑去澳洲人那裡做事當差。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這個問題劉大霖考慮了很久。他意識到,說到底這不過是人性的“趨利”使然。說到底儒生也是人,也逃不過“人慾”二字。自古以來士子們學而優則仕,絕大多數人表面說得是為國為民。說到底還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

    臨高的讀書人。在學而優則仕這條道路上一直走得坎坎坷坷,在劉大霖看來,這條道路在臨高几乎是走不通的――不但在臨高走不通,整個瓊州府能走上這條道路的人也屈指可數。

    然而,這總歸是讀書人的一條“鯉魚跳龍門”的出路,即使混不上舉人進士,弄個秀才的功名,免去二石糧。在鄉里也算是個衣冠人物了……就這樣總算也能讓人們咬緊牙關堅持著鍥而不捨的走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