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小兵 作品

第257章 渦噴7x (求推薦和收藏)

    劉科長的出現只是參觀中的一個插曲。

    並沒有影響蘇長空他們參觀的進度,上午主要參觀了渦噴7乙。

    渦噴7乙是渦噴7甲常規版的優化版,在性能上並沒有提高,主要是在首翻壽命和總壽命上進行完善。

    之所以有渦噴7甲的常規版。

    因為渦噴7甲最初是為殲8開發,可是常規版的渦噴7甲是達不到殲8的設計要求,於是在渦噴7甲的基礎上,又把渦輪前溫度提高了50,成功超過了1000攝氏度。

    正因為這樣1410廠才把渦噴7甲的後續完善放在1010基地,不過名字卻改成了渦噴7乙。

    也正因為有了渦噴7乙的設計經驗,1010基地得到了渦噴13發動機的項目。

    與別的發動機一樣渦噴13也是依附一個種飛機存在,那就是殲7iii。

    說起這個殲7iii與渦噴13也是一無奈之舉,長達近10年的殲9開發,終於因為無法實現的技術難題。

    加上國內加強了與國外的聯繫,有了不少新的渠道,同時認識到了開發殲9這種飛機研發風險太高。

    可是國內的多款新機遲遲進度緩慢,部隊等不及了,於是一種折中的辦法就出來,那便是在70年末,得到了一架米格21mf,於是為了解決眼前的實用。

    殲9被暫停,取而代之的是仿製米格21mf,而1010基地現在開發的渦噴13就是米格21mf的發動機。

    在當時而言,僅技術層面上來說,殲7本就是仿製米格21f-13,仿製米格21mf風險小,是一種快速提高性能的方法。

    發動機落戶在1010基地前期的測繪進度很快,僅用了半年時間,畢竟以前的渦噴7是仿製p11,現在的渦噴13是仿製p13,兩者算是一脈相承。

    可很快設計上和研發上就出現了問題,主要是材料和生產工藝上的問題不能解決。

    僅蘇長空對後世發展的情況瞭解而言,渦噴13進度完全出乎最初的預計。

    80年代中期殲7iii就定型成功,可是渦噴13的定型已經是3年後,而且由於技術上的原因,渦噴13並不能滿足殲iii增重後的推力要求,於是繼續開發了渦噴13f。

    而就在這時,設計中的渦噴14也是進展緩慢,殲8的發動機也開始寄託在渦噴13身上,於是渦噴13aii也並行研發。

    從渦噴13的身上再一次驗證航空發動機已經國內飛機發展的攔路虎,這個問題直到渦扇10的成熟才慢慢的得以改變。

    正因為如此,蘇長空才想讓渦噴13快點定型,一來快點提升殲7,殲8的性能。

    二來趕上自己的超教7計劃,畢教練機要降低成本,發動機是大頭,後世渦噴13可是國內教練機的主力發動機。

    果如蘇長空所料,大家沒聊多久,話題就轉移到渦噴13上來了。

    可是剛說了幾句,外面又開始鬧了起來。

    “你們的這設計要求,先不說別的,先是渦輪渦輪葉片的材料達不到,肯定無法滿足渦輪前溫度要求,還有這壓氣機渦輪盤,雖然目前鈦合金在國內有類似的材料,可是沒有6萬噸的壓機這樣的設備,加工工藝根本達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