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六十七章,成都的飛機作坊




    1954年9月,渦噴-2地面試車通過。10月,成飛把生產出來的渦噴-2焊在圖-2腹部上天試飛。——其實這時候渦噴-2還沒有經歷地面長時試車。



    但總的來說效果還不錯,地面試車測得最大推力1.22噸,雖然還沒做完長時試車,但前後幾十小時的試驗渦噴-2都能正常運行。小毛病是有,比如一開始的油路斷路,後來修復了;接近最大推力時發動機振動問題,也解決了。又不是噴零件這種事故,小設計缺陷總是能克服的。



    在渦噴-2試製時,屠基達就在暗中設計一款噴氣式教練機。唐華現在回過頭,就能看到機庫大棚中的那架小飛機。



    ——這不是雙發版的殲教-1麼?



    原來的殲教-1裝1臺米格-15比斯上用的渦噴的縮小版,最大推力1.65噸,現在這架飛機裝2臺渦噴-2,總推力2.44噸。



    鈍圓的流線型頭部,兩側進氣氣。縱列雙人座艙唐華看著特眼熟,這肯定是從米格-15教練機上拆過來用的。平直機翼,尾翼和垂尾看起來更像是放大版的拉-11而不是米格-15的樣式。不過氣動外形方面屠基達既然敢於這麼設計,那肯定是在哈工程做過風洞試驗,成飛現在也有靜力試驗設備。



    “南昌飛機廠正在製造初教-5,”唐華說,“你這個飛機如果批量生產的話,大概是定位為中/高級教練機。”



    屠基達:“我可沒想這麼遠,現在只是努力讓成飛的設計隊伍動起來,甭管設計出來的飛機性能好不好,有設計經驗之後做進一步的工作就順利多了。”



    唐華:“這個想法很對。……這個飛機只要能飛起來,再平穩落地,就說明設計團隊過了第一關。而且很不錯,如果你們這次試飛成功,這是中國製造的第一架噴氣式飛機升上天空。”



    雙發版的殲教-1被牽引車拉出機庫,在跑道就位。十幾個地勤人員圍著殲教-1忙碌,飛行員上飛機之後逐項試操縱功能,每試驗一項就由地勤人員反饋飛行員是否正常。這其實在昨天和今天上午已經進行過全套檢查,但起飛前還要檢查一次。



    成都飛機聯合體——飛機廠、發動機廠和設計所——在1952年時還沒被列入開工建設的日程,正常應該在二五計劃後期開始興建。不過中英的秘密貿易既然已經來了,那總不能讓這些設備放在倉庫裡生鏽,唐華要做的就是順水推舟,在中國的腹地再造一個戰鬥機(殲擊機)設計生產基地。



    現在的成飛除了少數屠基達這樣的從哈飛、沈飛抽調過來的人員,其他一大半都是新手。有的是初出茅廬的理工科畢業生,有的剛剛脫下軍裝轉業,有的其實以前是修飛機的和修坦克的。其中的主任設計師屠基達今年才27歲,1950年從上海交大畢業。



    “起飛之後一切操作求穩,加速要緩,爬升要緩,轉彎也要平緩,”走到飛機旁,屠基達最後一次囑咐試飛員,“發現機械故障不要慌,確信自己找到了真正的故障原因,然後做出補救。完成必要的試飛項目之後即可返回。”



    “飛機空中轉向的時候,轉彎圈外沿那臺發動機可能會工作不正常,”唐華說,“如果空中單發停車不要急,一臺發動機也掉不下去,改直飛之後嘗試空中重啟。”



    地勤人員撤離,發動機啟動,尾部噴出兩團火焰,飛機在跑道上前進、加速,輪胎離地。



    ——不知道這算笨鳥先飛還是後發先至,112A廠在有板有眼地落實米格-17的全套生產線的時候,成都平原的這個簡陋的飛機廠,把中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送上了天。



    不過要說生產聯合體,此時還是沈飛的完成度更高。成都只有發動機生產線和一個飛機制造作坊,並不具備批量生產任何飛機的能力。



    “剛才我是看到發動機的左右進氣口,所以猜測發動機在飛機狀態改變的時候會出一些狀況。”飛機升上天之後,唐華說。



    屠基達:“是……飛機表面存在的附面層紊流,進入發動機之後搗的鬼?”



    唐華點點頭,“米格-15、15比斯、米格-17都是機頭進氣設計,不會遇到這種問題。殲教-1是兩側進氣,空氣流經機頭再到側面,表面產生的紊流直接進入進氣道。如果氣流一直是穩定的,頂多也就是發動機渦輪轉子受力不均勻的問題,但如果是在轉向或做其他的機動動作,那就不一定了。”



    屠基達:“這個問題是得解決……進氣道不能埋在機身裡,要和機身隔開。不過,要稍微增加一點重量了。”



    兩人談天之時,殲教-1就完成了第一次飛行——也就是在機場旁邊飛一飛,轉個大彎就降落,前後不到15分鐘。不過就在轉彎時,飛行員報告還真遭遇了一次左發停機,好在空中重啟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