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外傳8:中國核潛艇發展史(上)

    加拿大《大唐防務評論》2011年特刊:《中國核潛艇發展史1960-2010》(china nuclear submarine:1960-2010)

    編輯:福可平

    中國的核潛艇發展最初落後於美國和蘇聯。其第一艘核潛艇項目啟動於1960年,反應堆的前瞻性研究啟動於1958年,此時美國和蘇聯的第一代核潛艇已批量服役。不過,據最新解密的中-共黨史披露,1946年上半年,前往延安的唐華在延安科學院演講授課時,就與學生就核潛艇的原理、結構、使用方式進行過深入的討論。由於在延安科學院聽課的不只有大學學生,還包括毛、朱、劉在內的諸多中共高級幹部,因此從1946年起,核潛艇的概念就和其他現代工業、軍事裝備的概念一起,灌輸入了中國高層領導人的意識中。

    在具體的核潛艇工業方面,1958年之前中國有兩個重要節點。第一個節點是1950年重工業部船舶工業局成立,並同時在上海成立中國船舶研究院;第二個節點是1953年,隨著錢學森歸國,“錢唐”組合成型,中國國防高級技術研究院成立;第三個節點是1954年,中國從蘇聯購買了一座核反應堆及其他的一些核工業設備,這是中國研製核武器和核動力艦艇非常重要的前期準備工作。

    在人才方面,中國的準備工作包括:首先是唐華作為頂層的工業管理者及技術導師,每當面臨重要技術路線抉擇時都為核潛艇的研製指出正確的方向;中國船舶研究院自成立起就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青年艦船設計人才;1953年,日本著名艦船設計師牧野茂來到中國,成為船舶研究院唯一的日籍技術專家,他在中國船舶設計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上篇:中國攻擊型核潛艇發展史】

    一、091型攻擊型核潛艇(3艘)

    401艇(長城一號),1966年4月26日服役,1996年退役

    402艇(長城二號),1966年4月26日服役,1996年退役

    403艇(長城三號),1968年7月1日服役,1996年6退役

    1953年成立的中國國防高級技術研究院最初下設三個中心,其中的核武器研究中心承擔了核潛艇反應堆的早期設計工作。1958年,該中心試製了一座面向核潛艇設計的體積緊湊的核反應堆,併成功達到臨界運行。雖然在核潛艇項目正式啟動後,這座反應堆被證明其實並不適合安裝在核潛艇上,但它為中國的設計人員提供了重要的練習設計機會。

    1960年,聶榮榛、唐華宣佈從核武器研究中心分出部分骨幹人員,成立海軍核動力研究中心,091型攻擊型核潛艇的設計工作正式啟動。

    091型潛艇的線型已在此前中國建造的高速常規驗證艇上通過了驗證,最終採用了單堆、單軸推進、水滴型艇體、十字形尾舵、前水平舵位於指揮塔圍殼的方案,這使得091型的外形完全不像同時期的蘇聯核潛艇,而類似於美國的攻擊型核潛艇。採用單堆單軸的理由是簡化設計、降低建造難度,至於單堆帶來的全系統可靠性問題,中國決定用嚴格執行反應堆設計和建造質量規範的辦法來解決。

    091型的動力系統採用一座熱功率11萬千瓦、輸出軸功率15000馬力的壓水反應堆,設計小組預估091型潛艇最終的水下最高航速在25~30節,這個速度在當時各國的核潛艇中屬於中游水平,不高也不低,作為中國的第一艘核潛艇,能開到這個速度已是非常讓海軍滿意,因而這個航速指標很快得到肯定,設計工作繼續向前推進。

    當設計工作進行到武器系統的配置時,艇載武器領域傳來了一個不太好的消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533毫米反潛/反艦兩用魚雷首次海上試射很不成功,基本是完全失敗。這意味著第一代核潛艇交付海軍時,很可能只有仿蘇聯的53-39直航魚雷可用。為解決第一艘核潛艇很可能沒有像樣的武器系統的問題,設計小組大膽提出了增加單獨的導彈垂直髮射裝置的想法,並得到了唐華的肯定。為此設計小組又推翻了此前設計好的潛艇首部圖紙,將艇前部拉長、插入12個導彈垂直髮射裝置。

    最終,091型潛艇形成了一套極為完善的武器系統:共有6個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備彈12+6枚,可發射各種533毫米魚雷及4.8米級海軍導彈;12個不可再裝填的專用導彈垂直髮射裝置,用於發射7米級的海軍導彈。

    091型形成了中國早期和中期攻擊型核潛艇的基本特徵,即潛艇武器種類多樣、火力充沛。在6、70年代,美蘇中三國的核潛艇各有各的特色:美國核潛艇最終走向了靜音型潛艇的路線;蘇聯在大潛深和高航速方向發力;中國則給自己的核潛艇裝上了花樣繁多的武器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