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六十六章,給全國人民照張相




    操作還可以簡單一點,唐華用數據線直接把相機和計算機相連,這樣拍下來的照片可以存儲到計算機硬盤裡。



    唐華:“5微米光刻機生產的CCD,還是可以做得比150x150更高一點,對吧?”



    張爵:“可以做到300x200像素,而且有很高的成品率。5微米工藝的極限應該是480x320,但是這可能得做面積較大的CCD芯片。”



    唐華:“300x200就很好,或者說200x300。就按這個投入批量生產。”



    張爵:“啊?剛說是試驗樣機,這就要量產了?”



    唐華:“最簡單的定焦鏡頭,取消磁帶機系統,電池……電池艙留著,但是主要是外接蓄電池供電。”



    “照相機直接和一臺計算機相連,計算機就XS系列機,但是一定要帶個硬盤,或者是硬盤+磁帶備份機。照相機、計算機,這倆組合成一個系統,然後把它安放到一輛吉普車的後箱裡去。”



    “這樣的吉普車,可能要改造上千輛。”



    張爵:“上千輛,那上千臺數碼相機啊,可是都有什麼可拍的?”



    唐華:“給全國六億多人,一人拍一張標準照。”



    ……



    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是1953年。



    按計劃,1963年就要進行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了。1953年全國人口6億(含臺灣省),1963年會到多少億?



    除了人口總數,還有性別、年齡分佈、區域分佈、教育程度……很多參數都要統計進來。1953年的全國一普算是初步利用了計算機和網絡,1963年的全國二普基本上可以說是全國政務網、光纖通信和大容量計算機存儲唱主角了。



    和全國二普並行的另一項工程比人口普查規模更大:全國居民身份證。



    這就是為什麼要量產6萬像素的始祖級數碼相機,沒法手持只能車載,但也得生產配備上千輛車的原因。城市可以去固定地點拍照,在鄉鎮和廣大農村,那就得吉普車四處流動,給每個人拍張大頭照,做成身份證。



    300x200像素的圖,剛好是做身分證的大頭照夠用,再大就不行了。



    全國居民身份登記信息1963年開始,和一普並行,但是結束時間不是1964年,也不是1965年,而是貫穿整個三五。大概到1965年能給65%的16歲以上人口發放居民身分證,1967年底,也就是三五計劃結束時,完成率大於95%。



    這樣就會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兒:



    絕大部分中國人(估計得有近6億),生平拍的第一張相片,是數碼相片。



    ……



    “滴。”“滴。”“滴”



    張爵剛才自述計算機所現在的研製工作花樣繁多,其實他說了一大通項目,最後還是漏了一個:條碼和條碼讀取系統。



    “這種粘在盒子外面的豎條是怎麼識別的?”



    北京市百貨公司王府井百貨商店,售貨員張秉貴一臉懵逼,面前是一個有一條窄縫、裡面能看見紅光的儀器。按照操作要求,他把商品拿過來,包裝盒貼的條碼對準窄縫,掃了一下,面前的儀器就發出“滴”的一聲。



    再然後,身邊的三行段碼顯示屏就顯示出了一行七位數字,七位數字後面是這個暖瓶的價格:3.50-



    “這七位數字呢,就是這個暖瓶的商品代號,”計算機所的調試員說道,“每種商品都有自己的代號,這串數字是唯一的。當這個條碼機掃到條碼,就讀入了這個七位數字,然後我們就能知道是多少錢了。”



    張秉貴又拿起一件商品,繼續掃條碼,第二串七位數字,後面跟了價格:0.26。第三串,第四串……當掃描的商品超過三樣時,三行的段碼屏自動上滾。



    全部商品掃描完畢,張秉貴按了一下“計算”鍵,剛才掃的15件商品的總價格一下子就出現了段碼屏的最底一行。



    張秉貴:“哎呀,還能自動計算。”



    調試員:“其實我們本來可以帶中文信息的,就是掃到一串代碼,後面顯示出名字,什麼‘飛火牌玻璃保溫瓶’之類的。但這樣的話,條碼機的價格就有點太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