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174章,3月9日鋒面北移

    完成初步設計的大型水面艦現在還未確定型號名和艦級,但其實就是導彈巡洋艦。



    5000噸驅逐艦安裝307型雷達基本就是上限,四面陣相控陣雷達基本是裝不上去的,除非軍艦不裝炮不裝導彈。鑑於上海船舶設計院積累了各種不同噸位船型的設計和船體結構設計,乾脆就大膽一點,不再放大驅逐艦艦型,而是重起爐灶。



    導彈巡洋艦的設計方案就這麼誕生了,現在完成的是基本船體設計。動力系統有兩個方案,第一方案還是56型驅逐艦的72000馬力蒸汽輪機,最高航速28~29節。



    第二方案是成都正在研製的燃氣輪機,目前試車的型號最大輸出功率是22000馬力,安裝4臺燃氣輪機的話88000馬力,最高航速不低於30節。



    按最壞的打算就是用蒸汽輪機——海軍表示這個航速可以接受,既然這樣,那項目就啟動了。



    這型導彈巡洋艦如果開工建造,也會是中國歷史上噸位最大的軍艦,標準排水量10140噸,滿載排水量12700噸,可算是超過七十年前北洋水師的定鎮兩艦。



    “標準排水量10120噸,剛好卡在1萬英噸(10160噸)的線上,牧野先生,這是您的職業習慣吧?”唐華問。



    牧野茂:“我也不知道,在船體設計到彙總重量的階段,我總是不由自主地調整和裁減各分系統的重量。”



    ……



    機工部六機局(船舶工業局)的發展是從1953年提速的。整個一五期間,船舶工業局磕磕碰碰,屢次進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但總算是按照總規劃完成了自身造船和設計能力的階躍。



    1953年啟動繳獲的美製弗萊徹級和基林級驅逐艦工程;



    1954年11月由蘇聯提供零部件,在上海江南造船廠和滬東中華造船廠組裝建造56型驅逐艦。蘇聯專家提供的流程是14個月船臺建造週期+12個月舾裝,不過中間出了一點小麻煩……江南造船廠在船臺建造階段花了20個月,滬東中華花了21個月,分別在1956年7月和8月下水。



    兩艘組裝建造的56型下水之後,船臺又開工了2艘,3號艦和4號艦。零件是半進口半自制,中國自己稍對設計圖紙做修改,主要是安裝一部307雷達。



    鑑於1、2號艦建造時出的一堆子麻煩,援華的蘇聯專家是沒脾氣了,3號和4號艦隻要求兩個造船廠能在18個月完成船臺建造就行。



    這回江南和滬東中華都很爭氣,畢竟該交的學費在1號和2號艦的時候都交過了,不能在同一個坑掉進去兩次。



    在江南造船廠的舾裝碼頭,113艦已經從船臺下水,現在正綁在碼頭上安裝一些上層的設備和零件,一邊裝還要一邊調試。111艦的船臺建造階段延誤了,但舾裝週期還是12個月,按計劃準點完工,所以113艦的舾裝工期應該還是能保證的。



    不過就算工期能保證,113艦完工交船也要到1959年2月了。



    ……



    “導彈巡洋艦全長180.5米,比高雄級短了20多米;最大寬度20米,與高雄級相當;排水量比未改裝增重前的高雄級還要輕。當然主艦橋和上層建築在風格上與高雄級略有些相似,但並不是高雄級的模仿版。”



    在船舶設計院,牧野茂解釋現在這個方案的設計思路。



    “前甲板1門單管100毫米炮,……不得不說這可能是我設計過的炮火最弱的軍艦。主炮後面是32單元的通用導彈發射裝置,以及小口徑高炮,中部因為艦橋與船體等寬,所以不安裝艦載武備。”



    “在煙囪之後的平臺安裝64單元的通用導彈發射裝置,艦尾是機庫和直升機平臺。直升機平臺上方安裝一套近程艦空導彈發射裝置。”



    “很好,這個佈局很協調。其他就是修正一些小的設計缺陷,儘量不要把毛病帶到船上就行。”唐華說。



    “唐部長,56型驅逐艦都四門130毫米炮,咱們造個一萬多噸的軍艦,才1門100炮,會不會太誇張了。”李復禮說。



    唐華:“海軍蕭司令員看過方案,他說沒問題,那就繼續往前推。其實,前甲板的空間有些浪費了,如果艦體中前部的水下部分能更豐滿一點,前甲板就可以安裝64個單元,全艦就可以達到128個發射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