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八十章,一年之計在於春




    村支書老孫:“這尿素真的是尿做的?我試試看。”



    老孫打開一袋尿素,捻起一小撮放進嘴裡。



    “啊撲哎!……沒錯,是真尿。”



    老陳:“嘿,你能分出來真假?以前嘗過?”



    ……



    “這尿素,最先用的是用作底肥,每畝地用3斤,翻地之前把尿素和草木灰拌在一起,如果還有豬牛糞那也拌在一起,揚到田裡。翻地的時候千萬不能淺翻,要翻個五六寸的樣子。翻得淺了,肥就跑了。”



    老孫:“知道知道,和以前差不多,深翻。”



    “翻地後追撒兩斤,泡田前再追撒3斤,注意,從翻地到泡田插秧時間不能超過10天,要不然肥也會跑。”



    老孫:“知道知道,和以前差不多。”



    “插秧以後返青,返青以後分櫱,分櫱的時候,每畝用5到7斤尿素,均勻撒到田裡。要保證田裡至少有一寸水,而且撒完追肥以後田裡四五天都得有水。然後是揚花續肥……老孫,你別光點頭啊,叫個會寫字的過來,把我說的話記下來啊。”



    ……



    每畝水稻施用化肥在0到10公斤的時候,每公斤化肥可增產10~12公斤糧食。施用第10~第20公斤化肥時是1:10左右。



    再往上就有一些遞減,增產效應沒那麼高了。



    就現在化肥的緊缺情況,還遠到不了濫用氮肥的程度。



    氮肥磷肥鉀肥,氮肥用量最大。磷肥現在很多礦藏都可以生產,只是時間問題和物流問題。 鉀肥可用草木灰湊合,不過未來還是需要建設鉀肥廠。



    1955年的春季,在重慶、長沙、吉林、鄭州、南京附近,都活躍著氮肥的物流運輸系統。火車、卡車,運到供銷社後改驢車牛車馬車自行車,將一袋袋的尿素送到生產隊。



    唯一的遺憾是沒法給所有的化肥用戶印製使用說明——地區不同,作物種類不同,而且氣候不同耕作時間表也不同,太難統一了,只能分地區來,由當地閱讀說明之後傳達和抄寫。



    老陳和小劉空車騎回鄉里的時候,兩人看見路邊遠遠的地方,一群人在野地裡工作。



    “他們是在做啥子?”老陳問小劉。



    “工程隊,說是要在這裡找天然氣。”



    “天然氣?就是用竹管接出來煮鹽的那東西?我們這裡好像沒有鹽井吧。”



    小劉:“我也不太清楚,或許天然氣還能用來幹別的呢。”



    ……



    1955年3月,四川徵集的第一批義務兵新兵從重慶前往武漢。



    長江碼頭上,新兵列隊準備登船,岸上鑼鼓喧天,重慶市政府群眾自發前來送別,歡送這批娃兒前往全國各地。



    1949年到1954年,中國實行的其實是志願兵役制——雖然軍隊工資沒和國家工人、幹部掛鉤,但確實不是全國普遍徵召體制,而是自願報名。



    這兩年雖然解放軍在大裁軍,但部隊中二十五六歲的老戰士也越來越多了。



    1954年11月到1955年2月底,基於人口普查的數據,首次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徵兵。從3月1日起,這些確定入伍的新兵就開始計算服役期了。



    徵兵現場只能用人山人海來形容。除了一人參軍全家光榮,對於農村人家,當兵國家包吃穿住,每月發幾塊錢津貼,也是極有誘惑力的待遇。



    實行義務兵役制,可以使國家有足夠的預備兵員,可以使人人有機會履行保衛祖國的義務、而改變過去把服兵役的義務長期地集中在一部分人身上的情況。



    對於國家來說,從農村把這些十八歲左右的青年帶出來,三年後他們復原時,就有了良好的紀律訓練和協作精神,有了基本的文化素質(這時候徵兵是可以不識字的,到了部隊再掃盲),對工業和大機器有了基本的認識。復原軍人是新建工廠企業最好用的工人,從50年代起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