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646章 側衛進化論

 “再往後面,關掉加力、同時結束試驗狀態之後,兩臺發動機在中間推力狀態下的差距還要更大一些,所以在飛控系統的自動操作下,渦扇10通過降低大約30%的轉速,實現了跟右側發動機的推力平衡,也跟試飛員同志報告的情況接近。”

 緊接著,負責飛控系統設計的十一號工程副總指揮劉高卓換上了另外一張幻燈片:

 “飛控系統記錄到的數據也顯示,以飛行員調整節流閥開度的動作為0時計算,渦扇10開始出現響應動作的平均時間為0.53秒,而al31則為0.97秒。”

 “並且,在推力調節的速度上,前者也比後者平均要快55%,換句話說,只需要後者一半的時間就能完成整個推力變化過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渦扇10相對al31在推力響應層面的優勢是速度和高度越大越明顯,並且推油門時比收油門時更明顯,如果在6000米以下的中低速度段,甚至可能被後者反超,當然,這還需要後面去無人區進行中低空試驗之後才能確定。”

 這時候常浩南接上了話茬:

 “這個很正常,而且跟飛控系統的關係不大,渦扇10為了降低結構複雜程度,採用的引射式噴口本身在低空低速下的調節能力就會弱於收斂擴張式,有舍有得嘛。”

 “至於剩下的結論,就由我來簡單歸納一下……”

 “……”

 在簡明扼要地總結了一番首次試飛的結果之後,他稍作停頓,然後聊起了另外一個話題:

 “按照目前計劃的進度,等到春節之後,就能開始用雙發渦扇10做飛行測試,把單髮狀態下做不了的包線都給完成掉。”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到今年下半年,兩個型號的渦扇10就都能以小批量試製的形式向兩個型號的三代機提供產品,不知道劉總這邊,殲11的升級進度到哪一步了?”

 要是擱別人說,一臺航空發動機從臺架測試到小批量試製就用一年時間,肯定沒人會當真。

 但這話既然出自常浩南之口,還是由不得大家不重視。

 因此坐在對面的劉高卓一臉正色地回答道:

 “我們跟蘇霍伊那邊的工程師一起,在蒙皮部分加大了複合材料使用量,減輕空重的同時,也把一部分重量分給結構件,再結合更加細緻的飛控系統,基本算是解除了飛機在特定速度段內的過載使用限制。”

 “在機翼內側增加了一組重載掛點,把掛架總量提高到了12個,不過這兩個掛點的承載能力目前只有2000kg,仍然比不上位於機腹的兩個無限制重量掛點……”

 “另外,就是通過動態調整飛行過程中的燃油使用順序和分佈規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飛機重心的有效控制,順便也在機頭部分增加了燃油冷卻系統的流量。”

 “這樣雖然把機頭有效直徑從1000mm減少到了930mm,但是散熱功率提高了將近200%,未來有充足的條件安裝更高性能的平板縫隙天線,甚至電掃描天線雷達……”

 常浩南聽著對方的介紹,心中對此頗為滿意。

 劉高卓所說的改進方向,基本就是前世殲11b加上蘇30mkk的結合體,算是在目前技術條件下,集合了華夏和大毛兩邊優勢的最優解。

 “那……預計什麼時候可以開始生產這個深度改進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