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592章 讓全國產三代機上閱兵!

 “最後的第12個是直升機?”

 常浩南記得之前對方說過,教練機梯隊是最後一個“固定翼”編隊,那就說明後面還有不是固定翼的東西。

 剛把水嚥下去的鄭良群點點頭:

 “對,3組15架直升機楔隊,陸航和海航的直9混編。”

 “這個計劃裡面,你們可是加了不少原型機階段的型號,決心很大啊……”

 常浩南摸著下巴思索道。

 閱兵過程中拿研製過程中的裝備乃至模型出來其實很正常,但空中編隊跟地面編隊的情況畢竟不一樣,為了保證安全,一般還是會傾向於選擇成熟的裝備。

 或者採用一些特殊手段。

 比如國慶70週年閱兵上的攻擊11概念機,就是用板車裝載著接受檢閱的(實際上那架飛機當時甚至還沒首飛)。

 “擱在過去麼……肯定也是不敢的,萬一出了事那就成國家的罪人了。”

 鄭良群也站起身,整了整身上的衣服:

 “但是最近兩年的情況不是有變化了麼,自從前年那次殲8c原型機二等事故之後,試飛中心那邊已經有差不多兩年時間沒發生過重大事故了,甚至比作戰部隊的情況都好。”

 “再加上最近這十來年,咱們國家受的憋屈確實太多了,上級從增強國防自信的角度出發,也在閱兵的入選裝備標準方面稍微放寬了一些。”

 常浩南稍微盤算了一下手頭項目的進度。

 覺得如果渦扇10的進度足夠順利,那麼應該還是來得及裝在殲11和殲10上面的。

 雖然不近看肯定是發現不了國產發動機和俄製發動機的區別,但如果能在國慶閱兵上出現完全國產化的三代機,哪怕只是寥寥四五架原型機,意義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航空領域的投資短時間內無法從經濟上收回成本的前提下,這種異常“提氣”的成就也算是另外一種提供正向反饋的方式。

 這也是常浩南一直以來的行事邏輯。

 上級也是人,也需要信心來佐證自己決策的正確性。

 他當然可以用淵圖遠算或者深謀遠慮之類的說法來解釋進行慢回報週期長線投資的合理性,但無論如何,都不如直接給出正反饋來得有效率。

 當然,想歸想,常浩南不可能在這個時候提前半場開香檳,把自己心裡面的時間表直接告訴給鄭良群。

 等到真正裝機試飛的時候,再給他們個驚喜會更好些。

 一行人在辦公樓門口分別,常浩南和剛剛一直回辦公室等著的張九江往學生生活區那邊過去,其他人自然是直接前往學院的招待所。

 ……

 看著常浩南和張九江二人上車離開的背影,齊立僮不露痕跡地來到旁邊的教務處長朱才巖身邊,小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