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176章 精加工領域的革命(國慶快樂!)

 “所以我們不能把這些工藝直接照搬過來。” 

 常浩南又在容器裡面的磨料部分畫了個重點符號: 

 “純固體磨料的流動性和可控性太差,在加工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對渦輪葉片表面不需要拋光處理的部分造成損傷,所以我的想法是,把非常細小的硬質顆粒,比如碳化硅、白剛玉、金剛石,混合相關液體,調製成膏狀的、半流體狀態的介質作為磨料。” 

 “正所謂水無常形,這樣的軟磨料可以像液體一樣,在壓力作用下自動鑽進需要拋光的孔道里面去,又不會對外表面產生太多影響,不要說我們這種直通的氣膜孔,就算是內部結構更復雜的彎曲孔、異型孔,也能用這種方法進行加工!” 

 一大段內容說完之後,整個會議室裡鴉雀無聲。 

 包括鍾世宏在內的所有人都開始嚴肅地思考黑板上思路的可行性。 

 儘管粉筆手繪出來的圖本身略顯抽象,但這裡面蘊藏的思路顯然是極為寶貴的。 

 磨削,跟車、銑、刨等方式類似,也是一種典型的切削加工方式。 

 但隨著人類對於表面光滑度的要求愈發提高,以及各種非平面、非軸對稱零件的出現,傳統的磨床已經很難滿足愈發奇葩的工業要求。 

 尤其是凹凸面與彎曲孔道,一般的刀具和模具根本無法有效處理。 

 這也是當今精加工領域的一個公認難題。 

 發達國家目前給出的版本答案是電化學研磨。 

 說是研磨,但其實真正發揮作用的是電解過程。 

 把需要處理的工件作為電解池的陽極,通過金屬基體與表面雜質層的化學位不同,在通電情況下實現拋光。 

 顯然,這需要極強的電化學水平,只要控制條件稍有波動,就很容易產生晶間腐蝕,導致整個產品報廢。 

 如果410廠有這個能耐,那莫不如從一開始就用電液束流加工法,從根源上避免產生重融層。 

 實際上這也是當今華夏製造業的通病。 

 不是某個關鍵技術不過關,而是哪哪都不過關,千頭萬緒之下,甚至很難找到一個快速起效的抓手。 

 410廠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