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86章 航空動力的問題




數值模擬的話,大概只能做到二維定常計算,距離準三維甚至還有些距離。



常浩南重新想起了自己更熟悉也更有經驗的飛行器設計領域。



這個念頭幾乎毫無徵兆地跳到了常浩南的腦海中。



1987年立項的渦扇10跟渦噴14幾乎是同步發展的。



其實這也很正常。



常浩南長長呼出一口濁氣。



所以一路上常浩南的思維完全放在了關於航空發動機的事情上面。



在經過了一段時間對於彎掠葉片的研究之後,常浩南自信能很快解決這個問題,只要負責發動機製造的410廠效率能跟上,就不至於對八三工程的進度產生特別重大的影響。



雖然在重生之初,常浩南就已經意識到單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完全不夠的。



但他終究還是低估了壓力到來的速度。



而壓氣機中氣流擴壓流動導致的流動分離一旦發生,就不再是上述流型所能描述的範圍。



當然,這很困難。



他重生前並不是什麼逆天大牛,很多東西也都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也就是讓別人負責構建基本的思路框架,或者至少向他提供充足的理論知識。



既然從一開始就沒有考慮到附壁流以外的情況,那麼在非設計狀態下出現流動紊亂或者失控也就幾乎是必然現象了。



從這個角度考慮,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改變葉片設計,拉高失速裕度,延緩流動分離的發生。



前面提到過的定常附壁流型終究是有極限的,在這種理論基礎下幾乎不可能設計出高級壓比、高級負荷的壓氣機。



在大概二十多年前,飛行器外形氣動分佈的設計思想就從“定常附體流型”跨越到了“定常\/脫體渦混合流型”。



重生之後到目前為止也只帶過林示寬他們那幾個人。



反映到產品上就是戰鬥機從二代機進化到三代機的那個階段。



也就是從“抑制流動分離”變成了“利用流動分離”——



但是對於馬上就要進入三代機時代的華夏空軍而言,渦噴14終究只能是一個過渡。



典型例子是從牛頓經典力學和麥克斯韋經典電磁學,到相對論和量子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