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一百三十二章 報紙

但麻紙表皮粗糙,且沾水就黏在一起,又容易破,不適合報紙這樣印刷工業。至於後世報紙專用的新聞紙,是以化學材料造成,以目前的工業水平肯定做不到。

而皮紙比較不錯,表面光滑也有韌性,遇水沒那麼容易破。可成本非常高,因為皮紙多是用樹皮製成,價格昂貴。

如高麗紙就是從宋朝傳入,用的是朝鮮那邊一種獨有的桑樹樹皮,此紙白潔如玉,光澤如一,酷似蠶繭,多用做書皮紙,是非常少見的好紙。

可惜用做報紙的話,成本還是太高。

因為報紙要面向普羅大眾,就必須要壓低成本,對外售出的時候價格低廉,才能吸引百姓觀看,不然的話跟朝廷邸報也沒什麼區別。

所以選來選去,就選了宋代江浙地區新出現的竹紙,這紙叫連史紙,是五代十國後漢時期發明,色潔白,面光滑,背稍澀,沒有草棍、毛屑粘附,是用於製作書籍的上好材料。

但這東西到明清時期才廣為普及,因此雖然竹紙造紙成本比較低,可由於主要流行於江浙地區,傳入北方比較少,導致成本還是比麻紙要高一些。

聽到趙駿的話,孟承起就只好說道:“前期的投入還是太大,做這東西,真的能有人買嗎?”

“只要消息是市井想看的,自然有人買。”

趙駿笑了笑。

“趙公子真是大手筆。”

孟承起豎起大拇指,說道:“光買下印刷坊就是數千貫,又要花大價錢做活字,還要買竹紙,每份成本怕是得30文以上了吧。”

“不能這麼算。”

趙駿搖搖頭道:“印刷坊是固定投入,真正的成本是紙張、油墨和印刷投入,這竹下紙5文錢一張,成本約10文錢,賣的話,我打算賣12文錢,略貴了些,但稍微富裕點的百姓買得起,也只有他們識字。”

宋代蘇舜欽賣廢紙案有過記載,當時三省紙每張價值20文,新管紙每張10文錢,竹下紙每張5文錢。但那是質量最好的官用紙,普通民間用的劣質大紙每張才0.115文。

報紙採用的連史紙在當時就叫竹下紙,也稱為竹紙,成本確實比較高。不過報紙本身受眾就不是碼頭苦力,而是那些有閒心去茶館喝茶的人。

這些人俗稱宋代的小康家庭,不是特別富裕,但家庭年收入在百貫以上者。也只有這些人識字,並且喜歡看詩詞、,熱衷於時局新聞,在市井裡與別人聊天扯淡。

報紙的出現顯然會豐富他們的日常生活,並且這部分人與底層打交道最多,他們是整個汴梁的大多數群體,往往接受到了新知識,很容易通過他們傳播給底層民眾,從而進行輿論、政治、軍事方面引導。

所以在古代報紙沒有出現,主要就是受眾有限,成本較高。趙駿這前期投入基本就上萬貫了,如果報紙不能一炮而紅,在汴梁普及開來,以這每張接近10文的成本,怕是得虧死。

兩個人說著就已經到了後院。

後院正忙碌著。

目前正在排版,工人們把大小不同的活字進行排列,打算印成寬約兩尺(63Cm),長約三尺(95Cm)的四開大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