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3 章 拿來主義6

眾人議論紛紛,楚棠翻著課件講解。議論文本身枯燥,需要課堂的互動才能顯出活躍的氣氛,但線上顯然沒有條件,楚棠也不知道有一群老祖宗認真地客串學生在討論。

她其實原本沒打算講這篇課文,一是議論文效果不一定好,二是孩子都怕周樹人。

但或許是年歲漸長,視野開闊了,越讀迅哥兒的文章越覺得他眼光卓絕筆力深厚,不拉出來講講簡直可惜。再說,越是怕的東西越要攻克嘛。

一句話,魯迅值得!

【很明顯,這裡也是一種比喻論證。魚翅,指的是文化遺產中的精華,我們要把它“吃掉”,也就是要吸收、使用。

鴉片,《本草綱目》和《神農本草經》中都有記載,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在有心人的手中卻成為了一種毒/品,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所以迅哥兒說送一部分到藥房,其餘儘可毀掉。其實指的就是文化遺產中精華和糟粕互見的部分,對這類東西我們採取的態度是批判吸收。】

明朝。

李時珍露出瞭然的神情,他先前一時竟然沒有反應過來。鴉片他是知道的,阿芙蓉的俗名。

他眉心微擰:“阿芙蓉酸、澀、溫而微毒,可治久痢、赤白痢下,本為醫家入藥之物,卻不想在後世竟惹出如此禍端。”

李時珍嘆息再三,暗下決心此後要將阿芙蓉這一目仔細註明,尤其是要把後世的慘劇寫進去,警醒世人。

之前楚棠放的那張吸鴉片的圖就挺好的,屆時一併畫在旁邊。他握緊拳頭,只希望能為阻止鴉片之禍盡一點綿薄之力。

唐朝。

李世民將食指和中指屈起,有節奏地輕點著桌案,尋思道:“鴉片既可入藥又含毒,這類‘雙刃劍’一般的藥物應該不在少數,是否可以由官府出面將這些藥物管控起來?”

長孫無忌神情微動:“陛下的意思是像鹽鐵那樣,收歸官營?”

李世民頷首:“不錯。藥類繁多,或有商賈坐利,或有心懷不軌之人借醫藥而行毒,一旦生亂,為禍不小。不如設立藥局,或可規治一二。”

房玄齡捋須抬眼:“官府經營,則可定規模、治準的、衡均價,奸狡牟利之商人,亦會望之收斂,倒也不失好事一樁。只是要警惕與民爭利、官商勾結之事,否則反為不美。”

他思路清晰,片刻之間考慮已較為妥善,李世民聽罷滿意地點點頭:“房相言之有理,不是要設立醫院麼?兩件事便一起商議吧!”

他一錘定音,眾人自然沒有異議,默默在心裡初步擬起章程來。

北宋。

王安石同樣抽絲剝繭迅速抓住重點,向神宗皇帝諫言道:“陛下,設立官藥局一事可為!”

【煙燈煙槍,可以送一點到博物館展覽,因為獨具特色,有人買賬,但也只需要保存一部分進行展覽,其他的“大可以毀掉”。

這比喻的是文化中的舊形式,這類東西可以當作史料或者反面教材警醒世人,所以正確的態

度是適當存毀。】

“嗯?”蘇軾神情古怪,“竟然真的不是諷刺?”

這一點也不魯迅!

顯然,東坡居士對迅哥兒的諷刺筆調印象深刻。

而另一邊的歐陽修則是神采奕奕:“看來老夫的想法和魯迅不謀而合!”

他為這一刻的交契激動,幹勁十足地開始寫祈建博物館的摺子。反面教材,多準確的名字。

【姨太太,不用說了,“各自走散”,也就是要堅決拋棄,所以比喻的是文化遺產中的糟粕部分。這個比喻很恰當也很妙,納妾本來就是一種舊社會的陋習,毫無可取之處,用來比喻糟粕再合適不過。】

聞言,剛剛瞪眼的女子揚起頭,神情愈發驕傲:“聽到了嗎?陋習!”

其他人有些不服氣:“自古男人哪個不是三妻四妾?舜帝還有娥皇女英呢,怎麼就是陋習了?這分明是胡說八道危言聳聽!”

對此,姑娘們只是呵呵一笑,用之前在水鏡裡學到的話反問:“從來如此,便對嗎?”

其他人:......

明朝。

年輕的李贄聽罷若有所思:“納妾是舊社會的陋習,帝王擁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嬪,豈非是陋習的集大成者?”

??!!

李贄的好友陡然聽得這驚天之語,嚇得從椅子上跳起來,一把捂住他的嘴,神色慌亂地環視四周一圈,確認無事後才略略鬆了口氣,壓低聲音警告道:

“你胡說什麼?不要命了?!”

李贄掩住動了動,推開好友的腕掙脫出來,眼神坦蕩又無辜:“我不過是順勢推斷,楚姑娘不就是這麼個意思嗎?”

“你...!”好友氣結,“簡直大逆不道!”

李贄微一攤手,神情執拗地望著天空。好友也太小題大做了,他還是覺得,後世的思想比較對自己的胃口。

未央宮。

真帝王·陋習的集大成者劉徹恍若未覺,一本正經地點評道:“確實精妙。”

司馬相如等一眾:“......”

但願陛下反應過來之後不要發怒。

咸陽。

嬴政倒是聽出了端倪,不過心裡沒有太大波動。男女之事麼,遠沒有大秦的強盛重要。

其他不少人倒是神情古怪覺得自己膝蓋中了一箭,至於王安石等持身守正的名士大概是為數不多地為魯迅論證的精密而喝彩的人了。

【大家會發現,這一段裡的幾種態度剛好和上文孱頭、昏蛋、廢物的三種錯誤態度形成了對比,在對照中,優劣自見。所以,這兩段綜合運用了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兩種方式。】

北宋。

蘇軾接受良好:“韓愈《師說》一文中,以古之聖人和今之眾人從師的態度形成對照,想來也是一種對比論證吧?”

蘇轍跟上兄長的思路:“荀子《勸學》一篇,用青出於藍、木直中繩來喻指學習的重要性,勸勉世人向學,便是楚姑娘所說的比喻論證?



兩個兒子說得頭頭是道,蘇洵忍不住笑了起來,總結道:“看來後世學文,不僅學義理,也學章法,倒也不失為明智。”

教出了兩位名家的蘇洵顯然對此頗為認可。

【接下來大家看到第十自然段,這一段一共有五句話,如果對這五句話進行針對性提問,應該提哪五個問題?】

唐朝。

劉禹錫有些疑惑:“楚姑娘的意思是將文中的五句話看作答案,反推魯迅要闡述的問題?”

“應是如此。”柳宗元點頭,一邊看水鏡一邊思忖道:“‘總之,我們要拿來。’這是在問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

劉禹錫也來了興趣,看向第二句道:“‘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這是他先前說的‘怎樣拿來’吧!”

“主人會成為新主人,宅子也會成為新宅子。這是在申明‘拿來’的好處。”皮日休慧眼如炬。

“怎樣才能拿來?這人要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說得好啊!沉著,則有定力;勇猛,則果斷有魄力;有辨別,則可明精華、糟粕之別;不自私,則能一心向公不為所動。這位魯迅先生著實透徹!”

歐陽修捋著鬍鬚讚歎不已,他一生識人無數,也算閱盡英才,可此時還是忍不住為魯迅的膽識與灼見擊節,真是說得太好了!

“‘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通篇言‘拿來’,落腳卻是在創新,新,恰為拿來之目要,此君是有大智慧之人!”

曾鞏神色隱隱有些激動,思想的靈光,總容易引起達士的鳴動。

明朝。

李贄忍不住為結尾一句表露出來的豐盈深邃的精神世界而欣喜:“苟日新,日日新。新則有變,變則生生不息,看似是取自他人,實則全是為我。博天下之專長而盈我一身,妙!實在是妙!”

看到此處,眾人忽然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魯迅的邏輯太嚴密太自洽了,析錯、明對、立新,他分明是對這個問題考慮得相當成熟!

“這魯迅,倒是可以來國子監啊!”不少皇帝情不自禁地念叨著。

【我們梳理一下。第一,對待文化遺產,我們應該怎麼辦?——要拿來。第二,應該怎樣拿來?——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第三,“拿來”有什麼意義?——成為新主人、造新宅子,也就是建設民族新文化。

第四,怎樣才能“拿來”?——主體必須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第五,拿來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創新。

至此,魯迅完成了他的邏輯閉環,閉關、送去、送來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拿來。拿來的手段、主體各有要求,而拿來到底還是為了創新,這是魯迅為中國文化探求出來的一條道路。】

楚棠將問題與文句一一對應,接著道。

【在這裡,迅哥兒總結了拿來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態度——使用:直接學習;存放——化害為利;毀滅——完全摒棄。同時表明拿來主義者需要具備的四個條件,即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那麼,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迅哥兒又是出於何等考量才寫下了這篇文章呢?】

“嗯?”眾人抬頭,忍不住疑惑,“不是有感於當時閉關主義和送去送來的亂象麼?難道還有什麼別的隱情?”

而嬴政等人則是下意識將心提了起來,他們都很有經驗,說到社會環境了,能有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