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琵琶行5

終南山。




杜甫輕嘆一聲,目露感佩: “士子官身而能將倡女引為同調,確實不同流俗。”他想起後來的他寫的那些詩,民中疾苦甚,如何不需要詩人士子來吶喊呢?太極宮。




李世民重新審視白居易的這首詩: “平等、民主,原來在後世眼中,官人士子與歌伎是平等的麼?"




但,這不對啊!




長孫無忌等人猶疑不定,士農工商,士人清貴,是引導教化者,怎麼能和倡女平等呢?況且人有貴賤之分,其間自有品級,就像那講解中的官袍顏色,等級尊卑從服色上便有界定,平等,難道他們能和陛下平等嗎?!




未央宮。




不是第一次聽到類似的話了,劉徹想起第一次注意到“偉人”這個稱呼時,曾經疑惑過到底什麼樣的人能夠直接被稱為偉人。現在他咂摸出點味來,依後世看,所謂“偉”,怕不是將所有的萬戶侯視為糞土,再造一個人人平等的新天!




劉徹悚然一驚,他突然不能確定,水鏡的出現到底是福是禍了。




咸陽。




嬴政沉吟良久: “民主……民可以做主?”




他一直知道楚棠的立場從來不在帝王,哪怕對方提到自己時態度甚至稱得上一句欣賞,但是一旦涉及所謂國政,她就又換了一種姿態,難道她對帝王將相等閒視之的態度,便是因為所謂的民主嗎?




嬴政盯著天空中的水鏡,抬手按劍,眼中晦暗不明。




【白居易名為“樂天”,但他其實並不是一個樂天派,從這首詩裡就可以看出。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諷喻、閒適、感傷、雜律四類, 《琵琶行》被他定為感傷詩,這首詩也代表了白居易詩歌的一個轉折,標誌著他從鋒芒畢露的諷喻變為閒適與傷感,何以他的思想會產生如此大的變化?】




"應該是他作諷喻詩,觸怒了聖明,被貶之後一蹶不振吧?"




雖然已經稍稍改變了對武則天的態度,但駱賓王的固有思維卻是客觀存在的,先前,他就是因為上書諷刺武后專政而被貶,一聽水鏡裡的話便先猜測起來。




這個問題幾乎算是明示,眾人並不意外,也就是白行簡和元稹緊張了起來,因為擔心兄長/好友。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大家把記憶調到杜甫的時間線上。】




太極宮中的李世民心裡一緊,杜甫的時間線是什麼?是安史之亂大唐衰落!他就知道,一旦講到唐朝詩人,他這頓焦心就是免不了的。




長孫皇后知道他的想法,藉著袍袖的遮掩輕輕拍了拍他的手背以示安慰,李世民回過神來衝她笑笑,繼而凝眉盯著水鏡,神情有幾分凝重。




白居易也是心中惴惴,不止是他,安史之亂太過慘烈,杜甫的一生則與家國動盪相連,觸目驚心幾乎令所有唐人為之色變,白居易緊隨其後,難道大唐又有波折?




【杜甫去世於大曆五年,自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勢力坐大,威脅中央,朝中有識之士力主削藩,唐憲宗也有這個意思,但是地方藩鎮有兵有權有錢有人,並不是待宰的羔羊,更別說他們其實並不把中央放到眼裡了。】




【時任宰相的武元衡是個主戰派,支持暴力削藩,當時有個節度使叫吳元濟,他趁機謀反,皇帝就派武元衡平叛,這引起了吳元濟同黨的恐懼,於是他們一不做二不休,決定刺殺武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