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 作品

第462章 毒手伸向朱瞻基

    實際上,王嶽還有一張王牌。

    那就是兵源素質,最早進行清丈的順天,到現在已經七年了,當初十來歲的娃娃,都能從軍了。

    而且清丈之後,這些孩子還有不少讀了書,認識了幾個字。

    這就很恐怖了。

    要說他們有資格考科舉,中進士,那是扯淡。

    但認字就比不認字強。

    當年朱元璋放牛的時候,還跑去私塾偷聽,有了文化基礎,才有了日後的洪武大帝;同樣草根出身的張作霖,也是靠著三個月的私塾經歷,才能從一堆鬍子當中脫穎而出。

    讀書識字,不用太多,卻也掌握了不斷進步的本領,這一點尤為關鍵。

    落實到了新軍當中,就會發現有許多人那麼在行軍過程中,也會抽空看書,而且軍中也鼓勵他們這麼幹,甚至會專門訂閱報紙書刊,分發下來,供大傢伙。

    於是很好玩的一幕出現了,明明是粗鄙武夫,卻成了整個大明,平均識字率最高的一群人。

    識字有什麼用啊?

    難道靠著讀書,就能打敗敵人嗎?

    顯然,這是不行的。

    但問題是正因為有了這麼多讀書識字的武夫,在大明的軍中,漸漸出現了一個群體,那就是參謀!

    當這群人出現之後,又一個顛覆性的情況出現了。

    明軍作戰,不再依賴某個將領了。

    其實在冷兵器時代,絕大多數士兵都是盲目的,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只是聽從上面的命令罷了。

    如果情況好,士氣高,還能夠保持戰鬥力。

    如果士氣不行,再碰上一個廢物統帥,幾萬人,十幾萬人,幾十萬人,一觸即潰的情況,也不是沒有。

    這就非常考驗將領的個人能力,像韓信那種超級統兵天才,還有霍去病那種天生的騎兵統帥,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得到一個,就能創造出一段令人目眩的輝煌。

    而名將又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古代戰爭,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再強大的王朝,也有意外的時候。

    而一切的改變,就從參謀的出現開始。

    因為有了數量相當多的參謀,他們會把作戰意圖,傳達給下面的士兵,當然也會將士兵的意見,告訴上面。

    他們還能參與作戰計劃的制定,士兵組織調動,以及戰場指揮。

    到了這一步,主將的本事依舊很重要,卻也不是唯一的制勝因素。

    明軍在悄然之間,完成了驚天動地的劇變。

    甚至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

    唯有到了戰場上,他們才驚覺自己的強悍。

    接下來就是針對安南的作戰。

    整個過程乏善可陳,基本上就是演習的程度,甚至還有不如。

    首先,大明的廣西和雲南方面,虛張聲勢,做出繼續沿著永樂時代的進軍路線,討伐安南的姿態。

    隨後新軍就藉助船隻,到了安南國的中部。

    在最細的地方,狠狠插進去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