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許 作品

第3030章 出征之日

    房俊笑了笑,心情卻並不輕鬆。

    吐谷渾此次反叛,必定籌謀已久,不開戰則已,一旦開戰必定鋪天蓋地迅猛如虎,將騎兵之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若是對上數倍於己的步卒,房俊絲毫不需,自詡憑藉右屯衛可將其輕鬆擊敗,但是數萬騎兵漫山遍野的發起衝鋒,火器到底能否抵擋得住?

    這實在是令人心裡沒底。

    ……

    回到右屯衛軍營,房俊便將裴行儉、高侃、程務挺叫到大帳,又命人將河西的沙盤搬來,對照著牆壁上的輿圖,商議對敵之戰略。

    河西走廊乃是溝通東西之要道,因兩山夾峙、地域狹長,故而得名。南部是縱橫千里的祁連山,北部則是阻擋了塞北寒風的合黎山,東部的烏鞘嶺則被視為河西走廊與關隴的分界,由烏鞘嶺向西,便是河西走廊。

    祁連山頂的雪水融化,匯聚成無數河流,沿著山坡向南流入河西諸郡,孕育了這一片水草豐美的土地。

    從輿圖上看,祁連山似乎只是一道屏蔽南北的山脊,但是房俊知道,祁連山雄奇峻偉,山連山、嶺連嶺,千溝萬壑,大氣磅礴,雪山綿綿,乃是寬度達到一百公里以上的大型山脈。

    也正是因為祁連山溝壑縱橫,將山體分割得破碎險峻,所有有數條山口可以連貫南北。但是吐谷渾一旦反叛,騎兵入寇河西諸郡,勢必傾盡全力,數萬精騎想要翻越祁連山卻非是一件易事。

    所以可供吐谷渾通行的山口,就唯有位於祁連山中段的大斗拔谷。

    此地歷來是西部匈奴、突厥、羌、甚至是吐蕃等族相互聯繫、貿易往來的交通要道,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大斗拔谷便位於張掖附近,若敵軍由此而出,可直抵張掖城下,進而東西分兵,十餘日之間便可席捲整個河西。

    沙盤之上,房俊用一枚小紅旗插在大斗拔谷的位置,喝了口茶水,問道:“敵軍勢大,吾等只能採取守勢,避免與其野戰,諸位不妨說說看,該將何處設為主要防守之要隘?”

    敵我雙方兵力對比懸殊,敵軍又是機動力極強的騎兵,野戰拒敵乃是下下之策,只能固守戰地,以火器抵禦,消磨敵軍之銳氣,使其難以達成戰略目標,而後再擇機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