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許 作品

第45章 圍爐聚炊歡呼處

    就這麼一個夯貨,懂得甚男女之情?

    或許也只是覺得瓏兒妹子可愛,願意親近罷了。

    心裡正嘀咕呢,忽聞身後正門處腳步聲響,一人高聲說道:“吳王殿下會同xf縣令岑大人,前來房府拜訪。”

    廚房裡的房俊一聽,趕緊在一旁的水盆淨了手,用毛巾胡亂擦了,走出廚房。

    他倒不是被來者的名頭嚇到,便是李二陛下來了,又有甚好怕的?

    他是被“吳王殿下”的名號勾起了興趣。

    為啥?

    熟悉貞觀歷史的人,或者對於大唐初期歷史感興趣的都知道,唐初有一位被史官稱為“海內冤之”之人,便是李二陛下的三子,吳王李恪!

    李二陛下有十四個兒子,其中最出色的,既不是聰慧機敏敢於決斷的長子李承乾,不是文采出眾寫得一手好文章的四子李泰,也不是驍勇異常的八子李貞和為官清廉的十子李慎,當然,更不會是膽小懦弱的九子李治,而是三子李恪。

    李恪不僅精於騎射,頗通文史,而且“名望素高,為物情所向”,說白了,就是文武雙全,聲望很高,很有個人魅力。面對這樣一個兒子,太宗怎麼能夠不欣賞不喜愛?他曾經不止一次當著眾大臣的面讚揚李恪“英果類我”。

    可便是這麼一位出類拔萃的皇子,最後的結局卻是蒙冤受辱,死於宮廷內鬥。

    李恪死時,震動朝野,史書上說:“海內冤之”,全天下人都為李恪抱冤。

    客觀地看,李恪的一生是充滿悲情色彩的,他才華出眾,深得太宗喜愛,卻因為出身過於高貴而不能繼承皇位,這本身就是一個很難成立的“悖論”。

    而且,從史料上看,李恪並不象某些電視劇所描寫的那樣野心勃勃不擇手段,歷史上的李恪牢記父親的教誨,為人十分謹慎,可是就是這樣,他也沒能逃脫陷害和陰謀。

    李二這位一世英明的君主,卻在選擇接班人上犯下了致命的錯誤,以至於大唐王朝在他身後發生了一度“中斷滅國”的危機。

    如果李二陛下地下有知,不知做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