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 作品

第一百四十八章 少年有事問春風

    老秀才一跺腳,氣呼呼道:“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古人誠不欺我!”

    高大女子擰轉那株不知何處摘來的雪白荷葉,殺機重重,雖然她臉上笑意猶在,可怎麼看都寒意森森,“打不過就罵人?你找削?!”

    原先遍佈於十裡之外的圓形劍陣,瞬間收攏,變成只圍困住河畔山崖這點地方,與此同時,劍氣愈發凌厲驚人,劍氣凝聚而成的劍陣牆壁,以至於天地間無形流轉的虛無大道,都被迫顯現出來,黑白兩色激烈碰撞,火光四濺,最終一起歸於混沌虛無。

    老秀才縮了縮脖子,靈光乍現,立即有了底氣,大聲問道:“打架可以,但是咱倆能不能換一個打法?你放心,我這個要求,能夠順帶捎上陳平安,保證合情合理,合你心願!”

    高大女子沉默不語,突然看到老人在可勁兒使眼色給自己。

    她猶豫片刻,點頭道:“可以。”

    ————

    客棧內井口上,少年雙指併攏作劍,指向井底。

    第一縷劍氣造就的虹光,在老水井內漸漸淡去大半,不再是那般讓人完全無法直視的耀眼刺目,藉著光亮,陳平安依稀可見這一縷被說成“極小”的劍氣,在離開氣府竅穴後,凝聚實質,如同一場暴雨,瘋狂砸在一塊“地面”上,而這塊承受暴雨撞擊轟砸的地面,好像是一塊圓鏡的鏡面。

    陳平安當然不會知道,那叫雷部司印鏡,來歷不凡,大有淵源!

    在上古一位職掌雷法的天帝隕落後,雷部諸神隨之趁勢而起,瓜分掉了萬法之祖的雷霆權勢,各自掌握一部分雷霆威勢,再往後,就更加處境不堪,除了司職報春的那位雷部神祇之外,其餘眾多神靈,早已淪為山水河神之類的存在,要麼受三教聖人約束敕令,不得跨出“雷池”,要麼經常被類似風雪廟真武山之流的兵家勢力,或是一些道家宗門,以雷法符籙、請神之術,將其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而這塊雷部司印鏡,主人曾是雷部正神之一,雖然屢遭劫難,從鏡面到內裡,早已破敗不堪,裡頭的雷電光華幾乎消磨殆盡,但絕不是恩和中五境修士能夠打破的。

    古井內的白衣少年,身形已經被鎮壓向下一丈多,仍是用雙手和肩膀死死抵住鏡子底部,被劍氣衝撞,鏡面震動不已,不斷崩開碎裂,但是很快就被鏡子內蘊含的殘餘雷電,自動修復為完整原貌。

    劍氣攻伐如鐵騎鑿陣,鏡面抵禦如步卒死守。

    兩者相互消磨,就看誰更早氣勢衰竭。

    少年崔瀺咬緊牙關,滿臉鮮血,模糊了那張俊美容顏,此時已經沒有多餘力氣撂狠話,只能在心中默唸道:“熬過這一場劍氣暴雨,我上去後一定百倍奉還!一定可以的,劍雨氣勢由盛轉衰,我只要再堅持一會兒,陳平安你等著!”

    雖然井底少年心氣不減,可這般渾身浴血的模樣,實在是淒涼了一些。

    哪怕是叛出師門的慘淡歲月,一路遊歷,離開中土神洲,去往南邊那座大洲,最終選擇落腳於疆域最小的東寶瓶洲,昔年的文聖首徒崔瀺,遠遊不知幾個千萬裡了,一路上何嘗不是逍遙自在,妖魔鬼怪,魑魅魍魎,有誰能讓他如此狼狽?

    要知道,成為大驪國師之前的遊士崔瀺,曾經有句難登大雅之堂的口頭禪,只憑喜好一番斬妖除魔之後,就會來一句“彈指間灰飛煙滅,真是螻蟻都不如。”

    扛著鏡子的少年崔瀺身形繼續下墜,只是幅度逐漸變小。

    鏡子還能支撐下去,可是鏡子外圍不斷有劍氣流瀉直下,被持續不斷的劍氣浸透,少年身軀已經搖搖欲墜。

    他只得心念一動,從袖中滑出一張壓箱底的保命符籙,珍藏多年,此時用出,心疼到臉龐都有些猙獰。

    金色符籙先是黏在白衣袖口之上,然後瞬間融化,很快崔瀺那一襲白衣的表面,就流淌滿金色符文,細聽之下,竟有佛門梵音嫋嫋響起,白衣如水紋滾動,襯托得少年崔瀺寶相莊嚴。

    這張符籙極其特殊,若說金粉、硃砂是最主要的畫符材料,那麼有一些可遇不可求的材料,一旦製成符籙,符籙蘊含的種種效果,妙不可言,比如崔瀺這一張,就是以一位西方佛國金身羅漢的金色鮮血,作為最主要的畫符材料,而且這位得道高僧差點就形成了菩薩果位,因此血液呈現出金色,澆注在金粉之中,在符籙之上書寫《金剛經》經文,即可化為一張佛法無窮的金剛護身符,便是陸地劍仙的傾力一擊,都能夠抵擋下來。

    少年崔瀺如何能夠不心疼?

    祭出這張價值連城的保命符後,少年心中略作計算,便輕鬆算出劍氣至多讓鏡面崩碎,而鏡子本身不會損壞,以後只要每逢雷雨之夜,去往電閃雷鳴的雲海之中,接引雷電進入鏡面,過不了幾年,這柄雷部司印鏡就可以恢復如初。

    如此一來,崔瀺心中大定,略微歪斜手臂,胡亂擦拭了一下臉上鮮血,“奇恥大辱,差點壞了我這副身軀金枝玉葉的根本!”

    崔瀺閉上眼睛,開始默默蓄勢。

    只等這道劍氣將散未全散的某個關鍵瞬間,就是他殺上井口的時機。

    他當然不會等待劍氣全部散盡。

    若是等到劍氣徹底消逝,一旦被上邊的陳平安發現自己沒死,那泥瓶巷的泥腿子說不得,還真有後續的陰招險招。

    畢竟此時的自己,無論是修為,還是身軀,都經不起任何一點意外“推敲”了。

    真是大道泥濘,崎嶇難行!

    少年心中大恨。

    當初小鎮之行,是國師崔瀺自認為的收官之戰,因為涉及到證道契機,他不惜神魂對半剝離,寄居於另外一副身軀皮囊,以少年形象大大方方離開大驪京

    城。

    原來以為哪怕斷不掉文聖先生、師弟齊靜春這一脈文運,也能夠以泥瓶巷少年作為觀想對象,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砥礪心性,補齊最欠缺的心境,從而幫助自己一鼓作氣破開十境,便有望重新返回十二境巔峰修為,甚至藉助大驪推廣自己的學識,只要他年自己的事功學問,能夠遍及半洲版圖,可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若是一洲之地的儒家門生,皆是我崔瀺之門生弟子,裨益之豐,無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