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關鈦金 作品

第三百七二章 馬周的磕頭

    這邊魏徵也直接起身道:“陛下...那個位置可是...!”

    話未說完,李世民則是微微的道:“魏卿...朕說那個位置他能坐,他就能坐,好了...我們還是說一說科舉的事情吧。”

    李戰慢慢的坐到了位置上之後,一聽說是科舉,李戰也來了興趣。

    要知道科舉是從隋朝開始的,不過,卻是唐代將科舉制度化,幾乎年年開考,在科舉考試的選拔層次、國家主考的級別、考試內容及方法、考試科目的劃分、考試程序的制定、錄取後何時授職及起點官階等方面都作了艱苦的探索。

    譬如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等...!

    但是同時也表現出了早期的幼稚與不規範,科舉還不是補充官員的主要手段,朝廷及百姓對科舉考試及其中選者的重視程度亦遠不如宋、明、清諸朝,對科場案查處不力,選才亦遠未擴展到中下層。

    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繁多,而人們最重視的又是“進士”科,當時就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從整個科舉考試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舉畢竟處於早期,尚為探索階段。

    其他科目且不論,其進士科考試就始終不糊名,更無譽錄之說,考試並不嚴格。多數的錄取並不完全倚重考卷,還要看平時的文字高下,考生的聲名、影響其家世、地位等等,有時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開考,名次已定。

    正因為如此,所以有人說“唐代科舉考試只是一種虛假的形式”。儘管如此,其草創之功不可抹殺。

    而且李戰也來了,他會為以後的大唐科舉制度拾遺捕漏,當然了,現在李戰是不會出聲的,李戰此時就是個耳朵,只是在這裡聽,他需要馬周,房玄齡等人將科舉制度的大框架給架起來。

    然後才是李戰的事情。

    要不然你讓李戰一個人開始搞這個科舉,那李戰是真的沒有這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