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作品

第79章 楚昭輔之政

  楚昭輔功課做得很充分,信手拈來一般,稟道:“諸縣在籍者計有民25780戶,男女172725人,其中青壯41849人。”

  看其如數家珍的樣子,劉承祐笑道:“在天下州府之中,人口算是多的了,比起國初之時,更是大有增益啊!”

  楚昭輔說:“這幾年,北境無戰禍,地方寧定,土地產出漸多,再加朝廷勸育政策,百姓們也樂於生養,是故人口漸豐。另外,還有早年收攏安置的三萬多幽燕逃難百姓!”

  “那些北來的百姓,背井離鄉,至滄州,可還安定?”劉承祐關心道。

  “當初渤海郡公(王景)在任,施政得當,撫民有方,彼等多於境內落地生根,重建家園。臣下鄉里察問過,念土思鄉之情,在所難免,這兩年北境漸安,也有零散北上返鄉者,但大部分人,還是對回鄉心懷憂恐,安居於轄下。”楚昭輔答道。

  “是擔心契丹人吧!”劉承祐略作思吟。

  “正是!”

  當然,滄州的幽燕百姓,不願返鄉,也有官府宣傳控制的緣故。漢遼邊境雖然平靜多年,民間貿易往來頻繁,但雙方軍隊的陳布可一點都沒有放鬆過,契丹佔據諸要隘,沒有地利可依,一旦戰事爆發,幽燕仍是戰場。

  經歷過戰火流離的難民,好不容易在滄州安頓下來,重建家園,也有了自己的土地,豈會輕離。即便將來漢軍北覆成功,能不能捨下在滄州的田畝、房舍,也是個問題。

  於滄州官府而言,對於燕民返鄉,也是嚴格控制的,人口的數量與增長,可是政績考評的重要標準。

  而這些年北返的燕民,更多的還是那些不事生產,北上闖蕩討生活的青壯。普通人可沒有那闖勁,也不敢冒險,安安穩穩地種地,交糧納稅,才更適合他們。

  劉承祐則輕吁了口氣,手指北方,喟然道:“大片的土地、州縣仍在契丹手中,思及這些背井離鄉的百姓,再想到仍沉淪於胡騎鐵蹄下的漢民,朕的事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啊!”

  “陛下御極以來,勵精圖治,天下漸安,乃有今日之盛。待到削平諸國,一統宇內,待回頭,自可從容北上,收復故土,消除北患,致安百姓!”楚昭輔應道。

  “會有那麼一日的!”劉承祐卻迅速恢復了神采,自信昂揚。

  “對了,近年來,滄州的海鹽,可是遠銷北面諸州啊,聽說你到任以來,又開闢了不少鹽田,改善鹽民待遇,並鼓勵鹽工,改良製鹽技藝。”劉承祐又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