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澄明 作品

第62章 賜號




    答案只有是和非的題,一般都是送命題。



    這可不能亂答,答錯了全村都要上你家吃大米。



    弘治皇帝也有一絲優柔寡斷:“大明文壇比之秦漢,遠遠不及,但要如何去做,朕又想不出來,你若是有讓人開竅的本事,也點醒一下朕。”



    能向他一個七品修撰請教,這是十分虛心恭謙了。



    這是一個朝代大環境下,締造出來的盛世,涉及到方方面面,若是李白生在明朝,恐怕不會寫詩,若是王陽明生在唐朝,恐怕也不會再有陽明心學。



    嚴成錦仔細想了想,三再斟酌後:“臣覺得,漢文和唐詩沒有什麼不好,只是臣不明白,為何要捨棄一種,而成全另一種,而不是兩者兼存?自李杜之後,後人何曾有被世人稱為仙聖之例?如今程敏政大人被奉為筆中仙,或許就是一種盛世呢。”



    如何成就文壇盛世,他不知道。



    但上一世的世界,文化那麼繁榮,也不見有人只念唐詩和秦漢的文章,抵制其他文體,包容才能讓文壇更加繁榮。



    就如同弘治皇帝說的那樣,明初就曾將小說興起的勢頭打壓下去了,近兩百年來也不見有什麼變化。



    打壓就真的有用嗎。



    反正,他不給明確答案是最穩妥的,讓弘治皇帝自己琢磨去吧。



    弘治皇帝陷入深思之中。



    為何不能並存,為何要捨去一個,他倒從來考慮過這樣的問題。



    “你繼續說。”



    嚴成錦一副“讓臣再想想”的樣子,片刻之後,又道:“臣覺得還有一法,或許可行。”加了一個或許,話不說滿,還有迴旋餘地。



    “如今隱藏在山林中的有識之士,大有人在,他們或視錢財如糞土,或視權柄為浮雲,但卻頗重名聲。



    若是朝廷能施以激勵之策,天下有識之士,必定不願埋沒自己的才華,得天下公認,也沒有人會說不公平,朝廷只是順水推舟罷了。



    但若朝廷施以打壓,臣猜測,陛下,臣只是猜測,詩文或許也興盛不起來。”



    為了諾獎,多少人爭破頭皮,奉獻自己的一生,小金人激勵了多少經典之作,奧運金牌鞭策出多少傳奇。



    退一萬步說,多少小學生為了得到老師的小紅花而打架?



    不管年齡,不管何朝何代,這種出於名聲的慾望,都不會湮滅。



    對明朝的讀書人來說,名節比什麼都重要,情願餓死,也不願意丟名節的大有人在,王陽明的心學中便有這樣的道理,不管善惡,人人都知羞恥,知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