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蓬蒿人 作品

章三四四 大丈夫真豪傑(1)

    他在鄆州早早佈局的效果,也集中體現在這裡。

    環視過一群或緊張或興奮,或鎮定或忐忑的將領,趙寧的目光最後落在雲雍、陳奕、方墨淵等,鄆州地方豪強與他麾下江湖勢力首領的身上。

    “雲雍、陳奕、方墨淵、張嘉、丁儀,你們的部曲排在大軍前面,承擔大軍先鋒位置;李奎、王興成防禦使,你們的部曲在中部;其餘義軍的部曲在尾部。”

    趙寧的軍令下得很平穩:“北胡大軍雖然有四萬餘,但這回渡河是為了攻堅,奪下西河城,所以騎兵不多。西河城潰兵的講述跟魏侍郎的消息,也都證實了一點:對方的騎兵攏共只有萬餘。

    “是以兩軍交戰之際,所有部曲無需考慮太多,戰法就一條,一直向前衝殺,衝散對方陣型,直至西河城下!”

    對於一群雜兵來說,戰法當然是越簡單越好,什麼兩翼迂迴、中間突破,什麼遊弋側擊、分割包圍,都是自取滅亡。

    趙寧接著道:“到了西河城下,大軍分作兩部,一部分包圍城池,為後續攻城做準備;一部分向兩翼分開,奪回大小軍堡跟河面戰船,讓西河城裡的北胡將士,成為一支孤軍。

    “屆時具體如何行動,聽本將軍令即可。”

    軍令說完,趙寧再度環顧諸將,“誰有疑義?”

    在場的義軍將領,無論是綠林豪傑,還是地方大族,有沒有熟讀兵法,都沒有大規模作戰經驗,自然唯趙寧馬首是瞻,他說什麼就是什麼。

    李奎、王興成兩位防禦使,卻對趙寧這份軍令有自己的思考,其中王興成雖然眼神數變,但沒有說話,滿臉虯髯的李奎卻是個直性子,當即道:

    “如果趙將軍不問,軍中大事自然由主帥一言而決,我等絕對不敢有異議,但既然趙將軍問起,末將便有話直說了。

    “趙將軍,末將跟王防禦使麾下的將士,都是訓練有素、軍備齊全的皇朝王師,相比之於義軍戰力更強,理應承擔先鋒位置!”

    他這話說完,王興成臉色微微一變。

    耿安國原本對自己只能呆在大軍尾部的處境頗為不甘,想要請命去擔任先鋒,平心而論,他覺得兩度擊敗官軍進犯的梁山營,戰力比防禦使的軍隊只強不弱。

    但聽李奎說什麼“軍中大事自然由主帥一言而決”,便忍住了到了嘴邊的話,他不是皇朝正規軍的將領,不知道軍中規矩,很怕觸犯軍法,只能謹言慎行。

    魏無羨、宋明等王極境修行者,也都看向趙寧,眼中有不解之色,等著趙寧解答疑惑。朝廷的正規軍,戰力的確應該要強一些,在此時應該承擔重要位置。

    趙寧知道眾人的想法,也知道該有一個合理的解釋,然而作為大齊皇朝的臣子,他之前做的一些事,是不能拿到明面上來說的。

    稍作沉吟,趙寧心中便已有了主意,正色道:

    “從古至今,每逢開朝立國之時,天下豪傑不是在軍中就是在朝中,正因為有他們齊心協力、各展所能,太祖才能堪平亂世,建功立業,雄視八方。

    “但到了太平時節,尤其是天下承平日久的時候,真豪傑大丈夫往往是在民間,而不是在官場。所以每逢亂世,總是英雄出草莽。”

    此言一出,眾人都是一陣愕然,顯然趙寧話裡的道理,他們之前沒有思考過。

    魏無羨陷入沉思,耿安國等義軍將領,不自覺挺了挺胸膛,而宋明跟李奎、王興成等人,則是頗有些惱羞成怒的意思。

    趙寧這是貶低了他們。

    趙寧沒有說太多,這時候解答這個論斷的背後原因,只會觸怒宋明、李奎、王興成等朝廷人員,因為真相確實會傷害他們的感情。

    無論什麼朝代,一旦承平日久,身居高位的,都是善於鑽營之輩,真正有操作有血性有才能的人,往往得不到重用——或者是為了加官進爵,放棄了原則。

    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裡——例如大一統的皇朝內,如果沒有外部力量的介入,這個封閉的環境只會越來越混亂,越來越腐朽。

    從國家吏治的角度說,就是貪官汙吏會越來越多,百姓處境會越來越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