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動的苦瓜 作品

第五百六十六章 蓬蓬棉

    李冬兒細細地看了一遍手札的描寫。

    這裡面還摘錄了白居易詩的詩來形容——吳錦細軟桂布密。

    還有一些註釋說這種桂管布的布質雖然略粗糙,但是比較厚重,冬天禦寒很適宜。

    而且因為這種布相對廉價,唐文宗還因此誇穿桂管布的官員廉潔。

    只是始終沒有說這個布的質地,是不是就是百分百的棉花織就,用得又是什麼棉。

    而且綠色的桂管布,豈不是說在唐時嶺南這一片染色的工藝很過關?

    面見皇帝時穿的衣裳怎麼說都應該是相對品質不錯,所以,織布工藝也不會太差。

    推論下來,本地能織布,能染色,唯一需要研究的也就是棉花的種植了。

    李冬兒開始迴歸靠譜。

    兩位呂蒙正帶過來的黎人嚮導跟李大當家被請到了李冬兒跟前。李冬兒把十灰採來的棉花給他們展示了一下。

    “這種花,瓊崖是不是到處都有。”

    “有,夫人,瓊州有,山裡也有,還有樹上的。都是野生土長的。我們本地人叫蓬蓬棉。樹上的叫木棉。”

    黎人很快就給了回應。

    “這兩種大家都拿來織布,混著麻一起,就是去籽太費勁了,產不了多少。樹上的好一些,可收集就費勁。”

    另外一個黎人也回道。

    “怎麼去籽,怎麼織?”

    李冬兒接著追問。

    “就一顆顆地摘籽,從地上摘回來,就夫人這一籃子,就夠一個人幹一兩天的了,這個功夫最大。

    後面拉棉線還行,沒有去籽費功夫。

    熟手的話拉得又快又細,織布用的就是普通紡錘、紡車,織出來布厚重密實,沒有什麼疙疙瘩瘩,冬天挺擋風的。

    手生的話,織出來的布看著就不密,做出來的衣裳不經穿。

    也有拿來做被絮的,用小竹弓把去了籽的棉花彈松,懶一點的人家直接連籽都不去。過冬有這樣的一床被子,就夠了。”

    另一個黎人說得很詳細,還比了個一手掌的厚度。

    李冬兒了了,除了種植,加一個去籽的難題要攻克,再加一個熟練

    工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