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動的苦瓜 作品

小科普「標點符號」

    這次的科普有點長,我就單另開了一章。今兒個是三章。

    標點符號自古有之。

    語絕為句——在語句結束的地方為句,圓圈標記。

    語頓為讀——沒有結束的文句叫讀,用一點來標記。

    這也就是最早的標點符號,句號跟逗號。

    但一般的印刷本跟手抄本,都不會加標點符號,古人的標點符號為什麼沒有大範圍的使用呢?

    原因有以下幾個:

    第一:【古文除了通過——之,乎,者,也,焉,哉,乎,耶,矣等語氣助詞來起止文句,行文時還講究駢驪對仗,起承轉合,以及平仄韻律等等。

    句末——只要看到焉,哉,乎,耶,矣這些字的出現,基本可以確定這是句末了。

    句首——以,而,故,斯等,一般是在句首,還有夫,若之類,一定是一句之首。

    正常情況下,大部分的文章都不需要標點符號來註明句讀。】

    第二:【如果通讀已經標註了句讀的文章,很容易接受了標註人的概念而失去了自己的見解。

    舉例說明有很多,如——道可道非常道。

    我們現在看的道可道,非常道是通俗標註。

    而有些特別的標註,就標成——道,可道。非,常道,在有能力句讀的情況下,最好是讀原文,也就是看沒有標點的古文,這樣可能不受其他人干擾,形成自己的見解。】

    第三:【古代書少,產量低,價格高,在珍貴的書里加上標點符號浪費竹簡,浪費空間,也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