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葉似火 作品

第75章 075

    劉老爺將眾人的表情納入眼底,拍板道:“就依天明所說的建,不過不能建茅草屋,建個磚瓦房,一間門屋也用不了多少時間門,爭取在榮親王離京之前建好,神像……就用泥塑的吧。”

    現在雕刻也來不及了,只能將就。

    這樣的房子,苗老爺有些嫌棄:“建這樣,別人還以為咱們摳門掏不起銀子呢!”

    紀天明知道他心裡不痛快,笑道:“苗老爺,咱們表達感激的方式有很多種,最真誠的莫過於親力親為,我提議,咱們親自去挖地基,以表誠意。大家有木材的出木材,有磚瓦的出磚瓦,有力氣的出力氣,如何?”

    劉老爺第一個捧場:“我同意,天明說得對,榮親王何等尊貴的身份,什麼樣的好東西沒見過,咱們建得再富麗堂皇能比得上……最要緊的是咱們的一片心意!”

    這話好像挺有道理的,苗老爺語氣稍緩:“既然劉老爺你都這麼說了,榮親王最欣賞你,那咱們也聽你的。”

    眾人商量好後決定生祠就建在功德碑旁邊,也就是入城左側的空地上,劉老爺出錢買了三分地,建個小小的生祠足夠了。

    這個消息傳出後,果然不少百姓踴躍加入了進來,家裡沒錢的,搬幾塊磚,撿些石頭送來,力氣大的上山砍樹從幾十裡外送過來,甚至連泥塑的匠人都聽說是給榮親王塑泥身時都表示不要錢,自己也想盡一份綿薄之力。

    不到兩天,城外就堆滿了建生祠的材料。紀天明只得站出來阻止大家,讓大家別再送來了,還專門派了一個人守在那裡說明此事。既不能出物,那便出勞力吧,熱心的災民自願過來幫忙建生祠。

    這次紀天明倒是沒攔著,還讓人準備了茶水和燒餅、窩窩頭之類的食物,提供給幹活的災民。

    他們雖然有意瞞著周嘉榮,可這麼多的人參與,還是很快就走漏了風聲。

    劉青向周嘉榮彙報了此事。

    周嘉榮聽完後把紀天明叫來詢問。

    紀天明如實交代:“其實這是屬下刻意引導劉老爺所致……”

    他將那日的情形還有自己的打算和盤托出。

    周嘉榮聽完之後,沉默了一會兒:“你盯著,只建這一座,不要再弄了,不可廢太多銀子,驅使太多百姓。”

    “殿下放心,屬下全程盯著,不會出格的。”紀天明承諾道。

    周嘉榮沒再就這事多說什麼,紀天明這麼做也是為了他好,只要在合理的範圍內,他沒有阻止的道理。武親王殺良冒功都能極盡吹噓,他實實在在做了事為何不能說?

    比起建生祠這樣的小事,周嘉榮更關心另外一件事:“如今已是九月了,天氣轉涼,今年西北氣候是什麼情況不得而知。去年匈奴人南下燒殺劫掠獲得了不少好處,我擔心今年他們會故技重施,邊關若是再起戰事,只怕情況會更糟。天明,江南這邊的商隊不少南來北往,若是有去西北的,你派人盯著,有什麼情況及時通知我。”

    紀天明知道此事的嚴重性。朝堂和百姓都以為去年匈奴被武親王給打怕了,今年可安枕無憂,殊不知,匈奴人根本沒多少損失,今年保不齊會捲土重來,這於大齊而言,無疑是場巨大的災難。

    “殿下,屬下派人組一支商隊,遠赴西北一是行商賺錢,二則打探消息,殿下以為何?”

    周嘉榮自然贊同:“你若派信得過的人去自是更好。”

    他不能事事依靠穆家的信息,紀天明此舉正好彌補了他在西北消息缺失的問題。

    紀天明說:“那屬下回去後便採購一些匈奴人喜歡的絹絲綢緞、茶葉、瓷器、鹽等物,組成一支商隊,儘快趕赴西北。”

    “好,辛苦你了。”周嘉榮點頭道。

    兩人又說了一會兒話,紀天明才離開。

    他一出了府衙,劉老爺便將他請了過去:“天明,衙門的人將你叫過去做什麼?”

    紀天明半真半假地說:“劉叔,是朝廷聽說了咱們做的事,叫我過去問個話,榮親王發話了,既然我們已經建了,那便算了,僅此一例,以後不得再建,並讓我們一切從簡!”

    “好,幸虧當初聽你的了。”劉老爺慶幸地說。轉而又高興了起來,僅此一例,那他們這個祠堂就是獨一份的了,一定要好好建,哪怕小,建得簡單,也要讓榮親王看到他們的誠意。

    ***

    一晃七八日過去了,期間門孫公公催促了好幾次,功德碑總算是完工了。

    周嘉榮帶著人親自將碑立了起來,此碑算不得雄偉壯觀,只有一丈高,半丈寬,通體黑色,碑文上方第一排是三個虯勁有力的紅色大字“功德碑”,下面還有一行字說明情況:興德二十五年夏,江南連下四十五天大雨,太湖決堤,千里良田化為汪洋沼澤,百姓流離失所,城內外鄉紳富戶捐獻白銀五十六萬兩,布兩千匹,糧四千石,協助朝廷賑災,特立此碑,感念先輩恩德,勉勵後人,飲水思源,弘揚善德!

    接下來是一行行的名字,有熟悉的也有不認識的,每個名字都代表著一份善舉!

    鞭炮聲響起,碑成!

    與功德碑相鄰的是一座極小的生祠,佔地七八個平方,只有北面一面牆,其他三面都是敞開的,沒有牆,祠堂中央立著一尊泥像,跟周嘉榮有四五分相似。

    建成這樣是紀天明的意思,劉老爺他們其實都想多掏點銀子弄好一些,是紀天明堅持這樣就夠了。

    孫公公看著一個又一個的百姓,看完了功德碑,又去生祠前磕頭上香,本來還很好奇的,但看到生祠的規模後,他沉默了。這樣小的生祠尚不及老家族人給他立的生祠,未免太簡陋了,若是旁人不說,他絕對想不到這是榮親王的生祠。不過生祠雖小,但來往祭拜的百姓卻非常多,絡繹不絕,而且還排起了隊。

    相較於孫公公的不滿,周嘉榮對這個祠堂倒是很滿意。這樣小,既達成了目的,又不用浪費人力物力,很好。

    功德碑竣工之後,回京的日期也到了。

    次日,周嘉榮一行帶著中山王出城回京。

    到底要回京城了,這次周嘉榮沒再關著中山王。

    中山王換回了錦衣華服,看也不看周嘉榮一眼徑自上了馬車。現在知道怕了,晚了!他被關這兩個月的賬遲早要算。

    隊伍出了蘇州城,城外人頭攢動,全是來送行的百姓,將官道兩旁擠得水洩不通,送行的隊伍一直蔓延到道路的盡頭。劉青估摸著有數萬人之眾,帶頭的是地方官員和鄉紳富商們。

    徐達站了出來,拱手行禮道:“今日臣代表江南百姓送別殿下,願殿下一路安康!”

    人群中傳來此起彼伏的“榮親王”,有感性的百姓還當場落淚。

    其場面完全不輸當初武親王回京時的規模,甚至比之更甚。尤其是孫承罡很清楚,為了給武親王造勢,當初能來那麼多百姓,陛下私底下還做了些手腳。

    但現在這些災民可是自發送行,那每一張樸實的臉上都寫滿了不捨,有些災民的鞋子都溼了,全是泥,還有些頭上都頂著露珠,顯然是從比較遠的地方特意趕來送行的。

    隊伍裡同樣震驚的還有中山王。

    他聽到一聲高過一聲的“榮親王”三個字,厭惡地放下了簾子,嘟囔道:“什麼嘛,這些老百姓真是沒眼光,不過喝了幾碗粥而已,就對他感恩戴德的,一群沒見識的鄉巴佬。”

    一旁的韓方聽到這話,沒有作聲。

    中山王被關押的這段時間門,他們這些中山王的親衛先是被抓起來關了一陣子,然後被周嘉榮物盡其用,指派到湖邊跟著常林治水。真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常林此人性子跟榮親王很像,做事認真,從不講派頭,天天跟衙役災民匠人同吃同住。他們去了自然也沒什麼特殊待遇,天天分到湖邊幹活,挖渠放水抗沙袋築堤,什麼樣的苦頭都吃了。

    剛開始韓方他們非常不習慣,也生過反抗的心思,但他們的武器被沒收了,又只有幾十個人,面對幾萬災民,根本掀不起什麼風浪,只能老老實實幹活。同出同進相互協作,時日一長,便是鐵石心腸的人也會生出幾分感情,更何況這些災民是如此的質樸純真,他們所求也不過是活下去罷了。

    韓方他們這些做侍衛的出身都很尋常,小時候也吃過窮的苦頭,只是過了幾年好日子漸漸忘了那些貧苦艱難的歲月罷了。這段幹活的日子讓他們回想起了過去的艱難,對災民也漸漸生出了同情之心。

    從而意識到他們當初錯得有多離譜。

    中山王不知道韓方的心理變化,氣悶地吐了口氣,拿過茶杯喝了一口水,很想不去關注外面這些百姓的叫喊聲,可那一聲聲真切的呼喚,無孔不入,竄入他的耳朵裡。

    “吵死了,煩死了!”中山王暴躁地放下茶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