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瀾波濤短 作品

第1100章 隋唐第二英雄

 
但恰恰相反,整個隋朝末年能夠寫的東西簡直不要太多了,這一點從隋唐演義裡面提到的“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路煙塵”就可以看出,隋朝末年的各路反抗勢力究竟有多麼的誇張了。

 
而且雖說這句話來源於,但並不是虛構和誇張出來的,而是貨真價實的歷史。

 
其中的72路煙塵,指的是從隋大業六年六月的魏文通起義開始,一直到隋義寧二年三月的沈法興起義,總共七十二次大小規模的農民起義和豪傑造反。

 
而且這還並不是總數,而是造成了規模效應,最少攻佔了幾座縣城,造成了大量經濟和財產損失的中大規模的起義,像其他小規模的造反和起義,那更是數不勝數,史書上名為記載的就有超過三百多起,更別提那些不配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起義。

 
但從這些起義被稱為煙塵就可以看出,在整個隋朝末年這些起義其實都是上不得檯面的,根本稱不上全國新聞的,最多隻是地方性熱鬧的事件,至多也僅僅只是史書上的煙塵罷了。

 
十八路反王就不同了,從反王二字就可以看出,這些都是在歷史上稱了王,建了國的貨真價實的割據勢力。

 
包括魏公李密,西秦國薛舉,楚國朱粲,涼國李軌,定楊可汗劉武周,梁王沈法興,宋義王孟海公,吳國李子通,梁國蕭銑,越國馮盎,吳國汪華,南越國林士弘,東海王高士達,夏王竇建德,漢東王劉黑闥,魯王徐圓朗,燕王格謙,楚王杜伏威,宋王輔公袥,燕王羅,梁國樑師都。

 
看看這混亂的局勢,比三國初期群雄割據的局面其實還要混亂的多。而且相較於三國時期史書多有丟失和不全,隨著造紙術的發展,隋唐時期的史料就豐富了很多,上文裡面提到的群雄幾乎都有成千上萬字的史書記載,各地的縣誌與地方誌上記載就更加豐富了,更牛叉的是民間野史的豐富和流行。

 
就讓上文裡面提到的每一個名字,都不是一個冰冷的歷史中的小人物,而是貨真價實的,有血有肉的人,通過各種史料記載,後人能夠明確地感知到他們當時所處的環境,以及為何要做出這些選擇等等。

 
這些能寫的東西簡直不要太多了,而劉旭還偏偏都想要寫進去。

 
事實上,72路煙塵可能沒有寫全,但18路反王的故事那是紮紮實實的都寫進去了,就算每一個反王只有20章左右的劇情,那也是足足360章左右的劇情。

 
更別說其中有很多反王的故事極為驚豔,但普通老百姓卻很少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