鯤鵬九變 作品

第一百九十二章 面見袁崇煥!

秦、袁二人見面,為何要扯上楊鶴,這有什麼關係嗎?

當然有關係了,原來袁崇煥的授業恩師是孫承宗,後者同時還是天啟帝、崇禎帝的老師,擔任過薊遼總督,是關—寧—錦防線和關寧軍的實際締造者,後因閹黨彈劾、被迫辭官回鄉。

秦鋒則是三邊總督楊鶴一手提拔起來的,後者視前者猶如自家子侄一般親近。

而孫承宗、楊鶴不僅同在萬曆三十二年考中進士,有同科之誼,還是相交多年的好朋友,關係莫逆!

現在明白了吧,袁崇煥故意提起楊鶴,就是和秦鋒拉關係,以示親近之意。

可別小看這種拐彎關係,事實上,大明朝的大小官員們就是靠著同鄉、同窗、同科、同吃、同嫖……各種拐彎抹角的關係聯在一起的,在官場之上,有關係就有人脈,有人脈就好辦事,古今皆是如此!

又聊了幾句閒話,袁崇煥向秦鋒介紹了帳內幾員將領,他們分別是:

錦州總兵—祖大壽。

寧遠總兵—滿桂。

副將—何可綱。

副將—曹文詔。

副將—孫祖壽。

這幾員將領,都是鎮守遼東多年,身經百戰之人,今天袁崇煥將他們召集在中軍大帳內,是在商議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京師缺糧。

京師作為大明帝國的都城,常駐人口超過了一百二十萬,加之女真大軍入關、四處燒殺劫掠,京畿周圍的士紳百姓們為了避禍,紛紛湧入到京城中,致使城內人口暴增,總數已經超過了兩百萬之眾。

這麼多人住在城內,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糧食,可是京畿一帶耕地數量有限,產出的糧食根本不夠食用的,怎麼辦呢?

好辦,這個問題,早在永樂帝時期就解決了,那就是從南省調糧食。

永樂九年,大明朝廷不惜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疏通了溝通南北的大運河,而後從富庶的江南地區徵收糧食,用船隻一直向北運到位於京郊的通州,數量高達每年五六百萬石,隨著糧食一起北運的,還有絲綢、布匹、瓷器、茶葉……等大量生活物資。

這些物資運到通州之後,一部分經陸路運輸京師,供應朝廷,另一部分則運往遼東、薊州等地,供應邊軍。

如此運輸模式,已經持續二百多年了,以後還會持續下去,而那條溝通南北的大運河,則成了大明朝的大動脈、生命線!

生命線平安無事,大明朝廷就能維持運轉,生命線一旦被掐斷,大明朝廷可就危險了。

……

不幸的是,這條生命線現在被人掐斷了,誰掐的?

女真大軍!

功高莫過於救駕,計狠莫過於絕糧,皇太極顯然是深知這一點。

故而女真大軍入關之後,立刻分出一支精兵,潛入京郊地區,專門截殺通州一帶的運糧車隊,致使能夠運入京師的糧食數量大減。

好在京師的太倉內儲存著一些糧食,短期內不成問題。

可是女真大軍入關,至今已經兩個半月了,京師太倉內的糧食只出不入,存量越來越少,已經支撐不了多長時間了。

恰當此時,各省的勤王之師陸續抵達京城腳下,數量超過了二十五萬之眾,而這些勤王之師遠道而來,隨身攜帶的糧食輜重不多,士兵們的吃穿用度自然要靠太倉來補充了。

太倉裡的糧食本就不多了,供應京師百姓、難民都成問題,一下又多了二十多萬將士,自然就更不夠用了。

更可怕的是,女真大軍圍堵失敗之後,就駐紮到了京師東郊的小清河一帶,那裡正是通州、京師之間來往的必經之路。

換而言之,糧道已經被女真大軍徹底截斷了,以前多少還能運一點糧食進京,現在則是一點都沒有了,女真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活活餓死京城內的兩百多萬百姓,和城外的二十多萬大軍,最終不戰而勝!

怎麼辦?

皇帝和內閣輔臣們商議之後,將這個棘手的問題交給了袁崇煥,後者只好召集眾將商議辦法,恰當此時,秦鋒來了。

“秦將軍!”

“末將在!”

“如今京師內嚴重缺糧,已經支撐不了多久了,而從通州運糧進京的道路又被女真大軍截斷了,事情緊急,對此你有何高見嗎?”

“回督師大人的話,此乃國家大事,自有聖上、首輔、六部九卿以及督師大人做主,末將並沒有什麼高見!”

“你是楊總督的心腹愛將,又多次沙場立功,必是足智多謀之人,豈能沒有高見呢,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