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老鬼 作品

第422章 九姓氏!!

    根據我姥爺張起靈在生平紀要裡面,對於夫婦剩子棺的描寫,這夫婦剩子棺盛興於大唐中後期,據說有著生不同寢死同穴的說法。

    最主要的是,這種喪葬等級,在整個大唐中,僅次於王公貴族,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給那些,帶著一家老小常年在外征戰的將軍準備的。

    那些將軍家眷,在戰敗之後,往往都沒有生還的餘地,為了讓他們能夠在黃泉路上一家團聚,當時的軍令制度,就衍生出了這麼一種夫婦剩子棺。

    通常的擺放方式都是以子承兩棺的樣式擺放,也就是小棺在下,兩口大棺材在上,寓意著子承父業,後浪推前的說法。

    在古代有著父母為天,國為鼎的民俗風格,幼兒舉棺也非常符合唐文化當中的百善孝為先,丁旺江山全的壯舉。

    當然,這種喪葬方法雖然盛興於大唐,不過也只是侷限於中原各地,而且大多數能夠享受這種喪葬制度的將軍,都是位高權重,戰功赫赫之人,就算是一家老小都戰死在沙場,屍骨也會被拉入王城,葬在凌煙閣內,而不應該把屍骨葬在這鳥不拉屎的無人區才是。

    除非……除非是一個有著很多汙點的將軍,因屍骨入不了凌煙閣才被拋棄在這裡……

    難道……難道是唐後期最為著名的安西與西周兩城的無名軍?

    想到這,我心中當時就咯噔了一下,猛然想起了九姓英雄碑上面所篆刻的文字。

    “白髮龜茲英雄血,長槍孤守大唐魂!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這幾句讓人酣暢淋漓的詩句,正是出自大唐的安西與西周兩座城池的交匯點。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安祿山發動兵變之後,夥同吐谷渾一舉從西北兩側共同進軍中原。

    當時的安祿山部驍勇善戰,很快便攻陷了北邊的十幾座城池,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軍幾乎糾結了所有的兵馬,應對安祿山部,卻忽略了北部早就居心叵測的吐谷渾,以至於將緊靠著吐谷渾的安西,西周兩地的守軍置於危難之地。

    當時,兩地的守軍加起來也只有兩萬而已,兩萬的軍隊抵抗外來的吐谷渾十萬鐵騎,猶如螳臂當車,再加上安史之亂,當時的唐朝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壓根就沒有能力增援安西與西周兩地,以至於這兩地的守軍,在城池中苦苦抵抗了吐谷渾四十年,最終全城上下,人畜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