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寫作機器人 作品

第五十四章 登仙

直到一百萬年前,生存在地球上的動物都從未想過未來會下一場百萬年的大雨,並且再過一百萬年,雨可能還在繼續下。

那時,乾旱已經持續了一千萬年。在一千多萬年前,會流動的火焰從地殼的深處噴湧而出,燒穿了泛大洋。火焰的冷卻結束了花崗岩的時代,暗色的巖體成為世界新一層錶殼,如今已很少在地面上顯露出它仍然存在的痕跡。當年的動物們在沙漠中漫無邊際地遊蕩時,認為適應永恆的乾旱是生存的唯一途徑,要麼學會保留水分,學會從大氣中榨取稀少的氧氣,要麼就回到海里去。在陸地上,植物豐盛、氧氣充沛的未來永遠不會到來,正如干旱將永恆綿延。

數億年後,發掘大地的人們得到了一個截然相反的結論,那就是過去的還有現在的一切都不是永恆的,甚至也不是會結束的或者已經結束的,它們都是鐘擺,在真正永恆的宇宙磨盤中來回搖晃。

鐘擺偶爾會向左,鐘擺偶爾也會向右,有時會靜止不動。還有一次,或者很多次,這很多次可能都是一次。在這一次中,鐘擺扯斷了線。

其中一次發生在數億年後的二十二世紀,當時的人們看到天空佈滿了燦爛的繁星。

另一個例子大概是在三十多億年前。當時的世界勿論有眼睛的動物,就連細菌都不存在,所以沒有人能見到那時候的天空是什麼樣的。因此這裡所講述的只是一個假設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在千萬顆中月亮中的一個、一個可怕且巨大的星星在靠近地球的同時像麵糰一樣被揉爛砸碎,而地球也失去了它原本無暇的對稱性。這無疑是能稱為開天闢地的時刻,在星星裂開的傷口中噴湧出燃燒的岩石,海水俯衝到地幔使得地幔開始啟動對流循環,從而製造了永不停息的火山運動。百萬年後,被融化的鐵依舊充斥于海洋,在水底的裂隙裡,熱水與岩漿混合形成了熱泉岩石。這種岩石的表面和火成岩一樣存在著大量的氣泡孔洞,直徑不足零點一毫米。但從這些細小的孔洞裡噴發出來的煙霧,比人類一切立在地上的建築都要高昂。

就是這種誕生於地球傷口的熱泉,會不停冒出大量強鹼進入酸性海洋。這營造了另一種不對稱,那就是具有熱和電化學梯度差的液體,它就像水壩一樣蓄積了化學勢能,一邊是較高濃度的區域,一邊是較少濃度的區域,它既提供了充足的動力,還提供了一種叫做化學滲透的可以被小分子模仿的基本能量產生機理。另一方面,大量小分子,會天然因為對流與熱擴散運動的發生通過熱泉岩石的孔洞,並在孔洞的表面大量聚集。

就在數不盡數的小分子無序的碰撞與反應中,一種新的特徵出現了。它不停地把其他的質料組織成與自己相似的質料。後來,人們把這種特徵叫做自我複製。

而這一特徵具有一個直到四十億年後才被持有它的生命意識到的性質……那就是一旦啟動,便將永無止境,直至用盡所有資源。

在後繼的動物眼中,這是生命的初始特徵,也是定義生命的關鍵。其中,一些人還認為生命的誕生必然繁複。如果認為這種分子片段就是生命的話,那麼最初生命的誕生很可能非常迅捷……它很可能在條件達成的一瞬間,或者幾秒以後就有了。

因為它產生自化學反應,而化學反應的速度是很快的。

有即有,無即無。

這在人類探測技術的進步與人類探索能力的增強中得到了佐證。科學革命的黎明中確定了若干例細菌化石來自二十六億年前,驚動了過去的世界。二十一世紀的技術在澳大利亞發現了三十五億年前的微生物沉積,以為這就是世間萬類的先祖。等到2017年,加拿大的遺蹟裡已挖掘出了四十三億年前的海洋古細菌的痕跡。

換而言之,它比地月大沖撞……還要早得多,已逼近了地球誕生之初。

對生命的誕生,倒也不必看得太重,片段只是片段,簡單的分子畢竟是簡單的,它只誕生了一次。在許多個星球上,人類都發現了這些簡單的分子。讓簡單的分子成為複雜的故事才是真正的複雜,並且這個複雜還有無數個版本,像是樹,像是彼此纏繞的環,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

在這裡想要講述的是所有成為複雜的故事中也比較特別的一個。

關於生物飛向宇宙的故事。

通常意義上的飛向宇宙,人們或許會想起六十年代人類第一次登上太空的宇航員加加林。在北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時,有學員問加加林以後會怎麼樣。加加林說是人該飛上去的時候了。後來,加加林果然作為太空第一人來到了地外空間。縱觀四十六億年的歷史,能夠飛入太空,接下來又飛上月球的地球生物,似乎也只有人類一種而已。

然而考慮微生物的話,那麼登上宇宙……可能並不新鮮。因為它有特別的方法,比如說藉助大氣的高速垂直風,小型的球菌部落就曾飄到太空,在國際空間站被發現過。

回到三十多億年前。月球與地球的撞擊餘波就帶來了這樣一個意外的影響。地球向浩瀚的星空咳出了它的血,血裡就帶著誕生於四十三億年前的一些微不足道的片段,在千萬的明星之間遨遊。

很快,這千萬顆靠得過近的明星消失到無影無蹤,只餘原始的地球和火星各自在空中獨立運行。在休倫冰期流浪的李明都望向天空,也只見到了兩顆大得多的月亮。

直至三十多億年後,火山運動融穿泛大洋,地平線上再度浮現出千萬的明月,世界從此邁向了嶄新的紀元。

再一千萬年,被認為是永恆的乾旱步入終結,過去代代相傳的適應乾旱的智慧變成了愚昧的行為。綿綿溫暖的雨水賜大地以豐饒。每年夏天,大風都會從泛大洋登陸到地面,帶來充沛的水汽,迄今已持續了數十萬年的時間。

也就是這個年代,一種新的長有鱗片的靈巧的動物在地球上繁衍了開來。那時候,它們還不太像人,更接近於某種爬行類,不過它們的脊椎與爬行類是完全不一樣的,接近直立,但有明顯彎折,以致於脖子以上的部分,更像是掛在身體上的瘤。

它們的四肢骨骼也與其他同期的動物不同,像是蹲著的,這使得它們的身體可以很輕易地蜷縮起來,就像摺疊架一樣。它們的成長期極其漫長,人口在大多數時候都是在不斷折損的。活在地球上的部分蜥形綱已經學會了“偷蛋”這一極具前途的本領。但是蜥形綱們還從沒找到過有鱗動物的蛋。

很難說這種動物是否能夠生存繁榮。在地球上,已經出現過太多奇異的動物了。再怎麼偉大的動物,在自然選擇的面前,與其他任何植物動物微生物,都是一樣的。

從歷史來看,它們確實已經絕跡了。由於存在的時間太短,唯二發掘出的化石也被誤認為某兩種早期兩棲類未定種的骸骨。

化石的年代被界定在三疊紀拉丁期至諾利期之間。

在其中的某段日子裡,最後一批有鱗動物逃進了地穴,那時,它們的引路人還帶著那顆從地底遂古的結構裡剝落下來的顆粒。顆粒提供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便是融穿堵塞的岩石和廢渣。他們成功打穿數堵原本很難通過的牆壁來到了火山喀斯特形成的空洞內。大部分的有鱗動物以為他們是安全的。

只有引路人清楚地知道,縱然風暴不過來,這個山洞也不會是安全的,甚至可能比外面還要危險。

因為底下的大地仍在呼吸。

微妙嘈雜的次聲波哪怕是有鱗動物也很少能聽得明白。可引路人是先知道了答案,再去聆聽。他在通往深處的小徑上趴下,果然聽到了大地的神明換氣的響聲。

數千數百個世紀以前,大地留下了難以癒合的傷痕。從此以後,每隔數十個世紀,它都要吐出自己體內的氣,來彌補它曾經所受過的痛。

但他們得呆在這裡。

大地呼出的氣和能形成骨骼的礦物質對於他們而言都是寶藏。

時間已經來不及了。沒有成熟的個體只能等待下個機會,也可能再不會有下個機會了。一百萬年前來到地球表面的先祖已經在沼澤中腐爛。而數十年來,再沒有成熟的個體來到地球的表面產卵。

他還記得自己小時候所見到的景象,也因為這一景象,他想要靠風力前往真正的有鱗動物的天堂。他是不幸的,因為他失敗了,先是被風牽著走,又被雨拋下。但他想他仍是幸運的,因為活了下來,來到了遠隔不知多少公里的這裡,還見到了在有鱗動物中口口相傳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