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本歸源 作品

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百萬漕糧

    太安城養神殿的大臣們雖然不明為何北涼不戰自退,但終歸是退了。

    群臣無不稱頌離陽天子趙篆英明神武,真龍護體,讓那幫北涼蠻子自慚形愧,退兵罷戰。

    而對徐鳳年射斷太安城城旗,扔回聖旨之事,選擇閉口不提。

    趙篆心知北涼退兵的背後原因,不可能這麼簡單。

    但也在一聲聲吹捧之中,不由的飄飄然了。

    只有首輔齊陽龍在北涼鐵騎得知並未北返,而是南下後,意識到情況不妙。

    太安城南方的靖安道,乃是離陽漕運關鍵之地。

    過去,依照離陽與北涼的協議,北涼為離陽固守邊關,擋住北莽南下。

    離陽要每年以漕運為北涼提供大軍所需糧草,是為漕糧。

    但北涼漕運出了開頭兩年與張鉅鹿主政期間有所改善,在涼莽之戰之前,徐驍尚在時,漕運就斷斷續續。

    甚至,在涼莽大戰中,離陽為掣肘北涼,造成北莽與北涼兩敗俱傷之局,直接斷絕漕運。

    經年累月之下,欠下北涼漕糧不知繁幾。

    正是在那些根深蒂固的太安城大樹根鬚蔓延下,給靖安道尤其是青州襄樊捎去許多信誓旦旦的小道消息,以及各種無需坦言便可心領神會的內幕。

    躺在漕運上享福二十年的漕糧官員早已被訓練地能夠用各種嫻熟理由應付朝廷戶部。

    何況,戶部除了隔三差五送去幾封看似措辭嚴厲的申飭,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又豈會真的追究官員失責?

    自涼莽之戰迄今,北涼未見一石漕糧入陵州。

    天下漕運多是入京入遼,每年分紅可達百萬石漕糧,這背後可是養活了一大幫太安城功勳家族。

    之前戰死的長山郡王趙陽與被俘的燕國公高適之二人也在其中。

    若在漕運之地上,再加一個北涼,那就意味每年大家能夠分得的利益要少一大半,自然無人願意。

    這也是當年張鉅鹿整頓漕運,舉步維艱的原因。

    好在趙陽與高適之二人吃相對比較好,份額不大。

    而這些年,兩位公侯的逐步退出插手漕運事務。

    導致其他家族氣焰囂張,加上離陽皇帝陛下有意縱容,這才有了漕糧入涼一拖再拖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