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的命運 作品

第1121章 改變之路 (第三更,求訂閱)

 
“德年兄,你的意思是,咱這次就引進這個?”

 
這次潘志俊來大明是為什麼?

 
就是為了引進鋼鐵廠所需要的設備,身為官二代的他曾在大明留過學,雖然二十五歲,卻已經是候補道,深得徐州的信任,當然此徐州非彼徐州,他現在身處徐州是米納斯吉拉斯州,大明帝國佔領後將其稱為徐州,華夏那邊的徐州,則是中華帝國的京師所在。

 
從帝國佔領米納斯吉拉斯就開始對這裡的鐵礦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在這裡發現了帝國本土的第一座大型鐵礦——儲藏量近百億噸,於是乎帝國多家企業共同成立“帝國聯合鋼鐵公司”,這間公司不僅擁有世界上第一流的設備,而且還是帝國最大的鋼鐵公司——年產量超過四百萬噸,佔帝國鋼鐵產量的30%。

 
也正因為這裡的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所以潘道臺才會選擇和帝國鋼鐵公司合作。

 
“華夏很大!”

 
程東海說道。

 
“華夏未來需要修建的鐵路何止十萬裡,以華夏之大,各行各業所需要的鋼鐵又豈止十萬噸?如果僅僅只是立足於當下的話,又何必另建新廠,一個利國驛鐵廠,再加臺小高爐也就足夠了。”

 
利國驛鐵廠是李徐州創辦洋務時辦的第一座鐵廠,最初投資不過區區幾十萬兩,年產量不過數千噸而已,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年鋼鐵產量已超過14萬噸。

 
因為沒走漢陽的歪路,加之從小到大的擴建以及鐵路築建的需求,鐵廠的發展頗為迅速,目前號稱是“遠東第一大廠”,當然也是那位李皇帝最得意、最驕傲的產業。

 
論得意程度,甚至不下青島的造船廠——去年青島造船廠建造了一艘2800噸的防護巡洋艦,號稱是“遠東第一艦”。

 
在過去的這些年裡,得益於上萬名留學大明的留學生回國,帶回的技術以及知識,華夏的洋務事業發展遠超過歷史,從東北到中原腹地興建了大量的廠礦企業,修建了大片的鐵路,尤其是沒有了滿清的掣肘之後,更是達到突飛勐進的程度。

 
其實,就是李皇帝還是李大人的時候,以徐州、海州為中心又以鐵路輻射到豫東南、皖北的洋務圈的洋務發展也遠遠好過歷史,除了天國的威脅,讓朝廷不得不“縱容”地方實力派,打壓保守派,以維持滿清統治之外,更重要的一個有南華的成功經驗可供借鑑,加上那位叛出南華的趙田豐在借鑑南華經驗的指導下,徐州的洋務運動並沒有像歷史上那樣四面開花,全盤皆輸,而是有重要,有選擇的有序推進,當然,最根本的一個原因是——錢沒歷史上那麼多,自然也就不能那麼揮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