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閣老 作品

第774章 領先一代的差距(4K)

    “資料目錄上的關鍵技術,嘉穀都已經掌握了?是引進了國外的技術?”有專家問了起來。

    現場當然是有嘉穀研究員隨侍左右,但面對一眾院士大佬們,明顯可見其緊張之色。全程參與嘉穀海洋牧場項目研究的周院士挺身而出:“這種關鍵技術,都是‘絕活’,你有錢都沒地兒買,買來也未必適應我們的國情。目錄上的技術,都是嘉穀實驗室和我的海洋牧場研究團隊聯合搞出來的。”

    “嗯,倒是忘了還有你老周的功勞。海洋生態環境營造技術,那是你的重點研究領域啊。”

    “咳,千萬別給我戴高帽。誰敢小看嘉穀實驗室的實力,誰就是坐井觀天之輩。我舉個例子,在海洋牧場生態環境營造技術中,對主要的大型藻類/海草進行定位,發掘其特定環境下的附著生長機制、環境及生物間作用機制,也是嘉穀實驗室的‘絕活’。”周院士將早已準備好的資料抽出來,道:“詳情可看生態環境營造資料板塊的描述,上面有嘉穀海洋研究團隊對建立大型藻類場/海草床的物質能量流動模型的系統闡明。”

    “此外,利用環流生態特點,創新性地形成基於水體交換的工程學改良技術,建立生物、微生物改良技術體系,形成底質環境改良系列方法——這也幾乎全是嘉穀研究團隊之功。”

    這再次引起聲聲讚歎。

    生態環境營造技術,包括人工魚礁建設技術、海藻場/海草床的修復與造成技術、底質環境改良與再造技術等,是一個海洋牧場的基石。沒有建成具有自我生長和自我修復能力的生態環境,就稱不上是真正的海洋牧場。

    另有專家問:“魚類馴化技術呢?這可是海洋牧場的重要標誌之一。”

    “在基於生態系統平衡的資源動態增殖管理資料板塊中。”周院士又簡單說了兩句:“嘉穀海洋牧場有基於對象生物的行為馴化與控制技術,建立了特定魚種的聲學馴化行為控制模型……”

    提問的專家將信將疑,馬上翻到相關的資料目錄查看。

    魚類馴化簡單來說就是對魚群行動的控制。國內的魚類馴化技術尤其薄弱,這也是海水魚養殖產量在水產品總量中佔比極低的原因之一。

    又有專家問起海洋牧場可持續產出管理技術與模式的情況。

    “看第三份目錄,裡面有基於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的產量評估技術、產出規模控制技術闡述,以保障海洋牧場良性可持續生產……”

    這不是記者招待會,但周院士還是回答得儘量詳細,不滿意的還可以翻看詳細資料闡述。

    幾個刁鑽的問題被回答之後,眾人看向嘉穀海洋牧場的表情徹底變了。

    海洋牧場的結構無非由環境條件(如水體、人工魚礁、藻礁等)、技術手段(如魚種、增殖技術、馴化技術等)和所有要素的配置方式三者所構成。

    幾句話下來,嘉穀海洋牧場的成色如何,基本能夠猜度一二了。

    譬如葛院士,全程保持沉默,大腦飛快的轉動著,隨時準備記錄下要重點評估的紕漏。

    但是,環環相扣的結構系統,嚴謹而自洽的功能系統,愣是讓他找不到針對點。

    不是說嘉穀海洋牧場的關鍵技術盡善盡美,但人家都有相應的技術保障。能做到這種程度,還雞蛋裡挑骨頭,就純屬找茬了——對於評估工作來說,這種程度的“找茬”,只能算是加分項。

    他暗歎一聲:從資料看,海藻(草)場高效建設技術模型、高效增殖放流技術模型、對象生物學行為的有效控制技術模型、牧場生物資源高效探測與評估技術模型……都昭示了一點,嘉穀是真的“有料”,對得起它的擴張野心。

    正如一位專家毫不吝嗇溢美之詞:“部分關鍵技術,比國外最好的技術也就落後幾年。但正是因為如此,能形成整體力量才尤為難得。”

    又有專家嘆了一口氣:“國內其他海洋牧場,完成增殖放流、人工魚礁投放、藻場移植、底播增殖的任一項或幾項工程之後,就說建成了海洋牧場。與嘉穀海洋牧場對比後,他們只不過是完成了海洋牧場建設中的一個環節——漁場環境整備而已,嘉穀至少領先了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