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閣老 作品

第739章 嘉穀是個好公司(4.5k字)

    ()        隨著嘉穀的發聲,輿論更加紛紛擾擾。

    而當所有人都以為齊政正在總部坐看風雲的時候,他已經身在滇省了。

    為的,正是嘉穀與滇、川、黔三省的脫貧攻堅戰略合作協議。

    其實,當嘉穀與自家旗下的合作社的糾紛鬧大後,最緊張的還不是雙方當事人,而是剛與嘉穀簽署了扶貧合作的三省。

    可不是憋著勁嗎?從省一把手,到下面的基層幹部,全都盯著嘉穀呢。大家可都指望著,嘉穀系合作社能夠順利落地,帶著三省連片落後地區的人闖出一條路來。要是嘉穀因此心灰意冷了,他們怕不是要口吐芬芳了。

    事實上,在事情鬧大後,除了被起訴合作社所在地的領導,三省領導是最先打電話對齊政表示支持的人。

    齊政剛到烏蒙山連片貧困區後,滇省扶貧辦關主任就跟上了。

    “程高官本來是想來的,時間有點不湊巧。”關主任像是解釋似的,開了話題,又道:“不過,程高官說了,等烏蒙山嘉穀系合作社正式成立的時候,他一定會來捧場。”

    齊政含笑點點頭。實際上,大家都知道,省內一把手是不會出現在今天這個場合的。

    不是說齊政沒這麼大的面子,而是齊政此行只是考察,他個人的意願還是以低調為主。

    那今天是什麼場合呢?

    是動員烏蒙山地區群眾加入合作社,敲定種植項目的場合。

    烏蒙山地區跨越三省,是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主戰場之一。這裡有著貧困地區共有的特徵,資源貧乏,交通不便……

    要麼怎麼說嘉穀是最適合協助扶貧開發的企業單位呢?像這樣的落後地區,除了土地,幾乎什麼優勢資源也沒有。換言之,除了開發農業,也幾乎沒有其他的路可走了。

    當然,在這種土地貧瘠的地區搞農業開發也不是什麼易事。

    不過,這難得住一般人,難不住嘉穀。嘉穀農業公司考察了當地的土壤、氣候、水文等條件以後,打開自己的技術庫,就像機器貓掏出寶貝一樣,拿出了一個適合當地發展的產品——反季節土豆,也就是冬土豆。

    冬土豆十一二月份種下去,來年三四月份上市,芽眼淺、個頭勻、澱粉足、口感好,很適合鮮吃,在全國都是最早上市的新土豆,是俏貨。

    反季節蔬菜種植的有不少數,但是反季節種植土豆還真是不多見,理所當然的,當地農民一開始根本不識貨。即使嘉穀技術員們百般講解說服,農民就是不配合,不願意種植冬土豆。什麼冬土豆?沒聽說過,不知道,不會種。你們大公司當然會,我們農民大字不識一筐,啥技術也不懂,跟你們城裡人可比不了……

    直到當地一位頗有威望的退休老幹部聽說了,帶動一批老鄉在嘉穀的指導下種植了冬土豆,嘉穀包購包銷。三四個月的時間,每畝地就掙了7000多塊,這一下,當地可算是轟動了。

    心動以後就是行動啊。當地人種植冬土豆的積極性就有了,嘉穀系合作社才找到了落地的基礎。

    可以說,前十年裡,嘉穀在全國各地一直專注幹這樣的事情:

    各地的農村大同小異,農民由於錢少甚至根本沒錢,幾乎經受不起任何風險。為了對抗這種脆弱,農民要採取很多“保守”的策略。最主要表現為儘量按老規矩耕作,不輕易嘗試新型農作物或者新技術。就算他們明知新作物的產量更大,收益更高,最佳策略也是不要輕易嘗試。

    面對當地農民的不配合和不積極,嘉穀並沒有一走了之,而是積極深入鄉村基層,親自動手,把新產品、新技術的優越性,用實實在在的事實呈現在農民面前。同時,在技術培訓、產品銷售等各方面提供全套的服務和支持……一言以蔽之,嘉穀不是站在高處叉腰指揮農民幹,而是擼起袖子和農民一起幹,面對實實在在的收入增長,農民當然不會再堅持“保守”策略,而是轉而接受新產品、新技術。

    ——嘉穀系合作社就是這樣遍地開花的。

    但這是個重生產、輕“教育”的過程,嘉穀系合作社的法制教育沒有跟上——倒不是嘉穀人完完全全忽視了,而是不自覺地將法制教育放在了最後,直至這次合作社“退群”事件的爆發。

    正如齊政在採訪中所說的,這不能說嘉穀沒有錯。如果那些合作社社員多懂一點法律知識,有一點契約意識,完全可以避免這起案件。嘉穀需要反省,也需要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