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閣老 作品

第623章 我向前每邁進一腳

    但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無論靠譜或不靠譜的媒體宣傳,頂多算錦上添花;“嘉豆13號”真正的地位,可不僅僅體現在增產上,還有學術上的影響。

    “實驗室的成果發表在《細胞》上了?”乍一聽到這個消息,齊政立馬坐直了。

    陳建章嘴角掛起了笑,輕咳一聲,點頭道:“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上,我是通訊作者……”

    《科學》、《自然》和《細胞》都是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當然,基於帶來大豆“綠色革命”的“嘉豆13號”的研究,混個發表資格還是沒問題的。

    齊政驚訝的,也不是發表在《細胞》這一成就本身,而是陳建章他們的研究竟然提前這麼多就完成了?

    齊政接過《細胞》期刊,翻開一看,目光一瞬不瞬地盯著《細胞》的內頁。

    ——《細胞》將實驗室的論文安排在了目錄後的第一頁。

    也就是說,整份期刊的第一個位置,是屬於陳建章的。

    儘管還有封面論文和封底論文與之相競爭,但這幾乎就是最好的位置了。

    再看標題——泛基因組研究“撬動”大豆革命!

    齊政忍不住掃了笑得一臉燦爛的陳建章一眼,吁了一口氣,他們,真的完成了呀!

    用一個全新的基因組圖譜,“打包”不同大豆的主要優點,呈現大豆幾乎所有的遺傳信息——嚴格來說,這不是專門針對“嘉豆13號”的研究,但“嘉豆13號”起到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要提高大豆的基礎研究和分子設計育種水平,需要能夠代表不同大豆種質材料的全新基因組資源,尤其是大豆馴化過程中對產量和品質最具影響力的基因資源。

    陳建章帶領嘉穀實驗室團隊,聯合中科院大豆研究團隊,對來自世界大豆主產國的近三千個大豆種質材料進行了深度重測序和群體結構分析,精心挑選出三十個具有代表性的大豆種質材料,最具代表性的,毫無疑問是“嘉豆13號”。

    研究團隊對這30個大豆種質材料進行了高質量的基因組從頭“組裝”和精確註釋,構建了高質量的基於圖形結構泛基因組,挖掘到大量利用傳統基因組不能鑑定到的大片段結構變異。

    意義何在?

    這麼說吧,你要做基因研究,通常需要藉助一個參考基因組,通過將目標測序數據比對到參考基因上來鑑定個體間的遺傳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