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閣老 作品

第604章 影響力的溢出 4200字

    方案有兩份——一份是以嘉穀為實施主體的方案,一份是以農業部為實施主體的方案。

    在最後的討論會上,齊政受邀出席,同時與會的還有發改委主任、胡其遠等發改委官員,盧副部長等農業部官員,以及國糧集團、三九油脂等大豆產業企業代表。

    齊政剛一坐下,上首坐著的,臉上有著一些老人斑,但眼神卻比許多年輕人還要亮的盧副部長,炯炯有神地看著齊政,問道:“嗯,你就是嘉穀集團的齊董吧?”

    齊政稍欠身回答:“是的。”

    盧副部長就點頭,道:“看起來真年輕,年輕好啊,闖勁十足,嘉穀培育出的‘嘉豆13號’,令人印象深刻。你們做的,比多少農業科研機構做的都要好。”

    齊政一愣,他不知道盧副部長說這話的真實意圖,但這一竿子打下去,嘉穀會得罪不少人,遂道:“嘉穀不敢擔此言,‘嘉豆13號’的成功,也離不開農科所和農大等科研單位的幫助……”

    盧副部長似乎是性情中人,說得興起,他聲若洪鐘地道:“不用謙虛!誰都知道農業科技進步對農作物增產起著關鍵作用,但這麼多年來,也沒有見誰能培育出革命性的大豆新品種,嘉穀卻做到了,這就是你們的本事,誰也否認不了……”

    在場不少人紛紛點頭。

    等盧副部長說完後,發改委主任才輕咳一聲,打開面前的文件,道:“好了,我們今天討論國產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主要是‘嘉豆13號’的推廣工作。對大家來說,這大概是個新鮮事……”

    新鮮的,當然不是“嘉豆13號”的推廣本身,而是一家企業,還是民營企業,要與農業部“爭奪”主導權。

    更新鮮的是,企業還佔據了上風。

    但這對於農業部來說,不服氣的大有人在。

    因此,討論會剛一開始,農業部就有一位副司長向齊政發難了:“我看到嘉穀提交的計劃,全面推廣‘嘉豆13號’後,你們能保證大豆自給40%的紅線?”

    齊政淡定道:“按照我們的計劃來,可以。”

    當“嘉豆13號”被納入政府視野後,保證大豆自給40%紅線的說法自然而然就提出來了。

    從數據來看,現有的大豆種植產量只需翻一倍,就能輕易達到大豆自給40%的紅線,剛好“嘉豆13號”能符合這個條件。

    但現實不能這麼算的。且不說同步增長的市場需求;即使產量達到了要求,大豆加工商也未必會選擇國產大豆。

    因為成本。

    當進口大豆的價格比國產大豆低廉得多的時候,即使是政府,也無法硬性要求大豆加工商採購國產大豆。所以,要真正讓國產大豆達到40%的自給率,不僅要能生產得出來,還有保證在價格上有競爭力。

    但要知道,美國大豆的廉價,不僅僅是生產力先進的原因,還與美國政府的高額補貼是分不開的。

    ——市場營銷貸款補貼、貸款差價補貼、直接補貼和反週期補貼等五花八門的補貼,使美國大豆的市場競爭力十足;而我國前幾年才取消了農業稅,開始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惠農政策,但針對大豆的補貼極其不足。

    畢竟,我們自給自足的糧食生產,與狗大戶的“全球糧食戰略”是完全不同的。農業部官員也算是暗暗表態了,要政策有,要人有,要錢是沒有的。

    但齊政依然毫不猶豫地對此打了包票。

    開什麼玩笑?“嘉豆13號”在產量上翻了一倍都不止,但生產成本不會因此翻一倍,如果按照嘉穀的規模化經營模式,齊政還不能保證價格比進口大豆低的話,他還談個屁的“振興國產大豆”?

    說到底,農業部對“嘉豆13號”的產量還是下意識地打了個折扣,他們大概也不覺得超過400公斤/畝的產量是常態。

    齊政懶得強調這一點,反正,事實勝於雄辯。

    密切關注齊政的人們也發現,他是真的沒有指望國家的高額補貼。

    那位站出來發難的副司長滯了一下,馬上道:“空口無憑的,嘉穀怎麼保證?”

    “就憑嘉穀擁有超過一萬人的農藝師,其中有不少於2000名的大豆種植農藝師。”齊政昂首挺胸,睥睨四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