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閣老 作品

第553章 國家名片,超級工程 2/3

    無論是在發改委胡主任眼裡,還是在齊政眼裡,亦或是在國家大佬等人眼裡,阿拉鄯沙漠區的治理開發,都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工程,它還附帶著強烈的政治和經濟意義。

    政治上,僅從國際上來看好了。關注土地問題的第一個全球性公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生效十五年來,階段性目標愈發清晰——“到2030年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

    作為全球治沙“尖子生”,中國一直向國際社會宣佈履約自願目標,展現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嘉穀的治沙工程,正好與國家這一意圖不謀而合。

    經濟上,哪怕向沙漠要糧性價比不高,但利用沙漠裡大量空置的平地,以及充沛的陽光資源,生產生物能源,難道不香嗎?

    這種既可以做成“國家名片”,又有經濟效益的項目,只要不是腦袋瓦特了,都會大力支持的。

    唯一憂慮的是,袁院士的跟蹤研究生態環境影響的時間還太短,得出的結論很難說就是有代表性的。

    嘉穀雖然證明了自己有能力運用大量的資源,來完成更大的項目。但就時間上來看,嘉穀開發沙漠也就幾年的時間而已。

    這麼短的時間,並不足以令投資人感到安心,無論是私人投資人,還是“機構”投資人。

    而比起經濟上的損失,國家名片受到損害,是更加不可接受之事。

    從安全的角度來講,再緩上幾年,讓中科院的數據模型更加完備,再加大投入,才是政治正確。

    但對於能開掛,能確保項目不失控的齊政來說,國外如潮般的反對,反而是件好事。

    不是說外國人反對的,我們就一定要贊同;而是在袁院士證明了嘉穀開發阿拉鄯沙漠區會形成正向循環的前提下,海外的反對,讓國家終於也下定決心,誓要把阿拉鄯沙漠治理到底。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如果沒有刺激,就不會下定決心。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作為電子信息產業基石的半導體產業,在美國一再製裁我們的電子信息龍頭企業之後,國家才痛下決心,大手筆發展中國的半導體產業,以突破在核心技術上受制於人的局面。

    ……

    11月底,在發改委的協調下,嘉穀與國投集團聯合成立阿拉鄯沙漠基建基金,募資1000億元,投向作業道路、管道管網、覆草固沙等沙漠治理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