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閣老 作品

第501章 糧商“種”能源

    “但我們的第三代小桐樹,果仁出油率平均高達80%,每公斤果實至少可榨取0.5公斤柴油。此外,小桐樹莖、葉、樹皮中含大量毒蛋白的白色**,以及提煉柴油後的油餅,又可提取開發生物農藥和生物有機肥。”

    齊政頷首,對於能將出油率提升了超過60%,他已經極其滿意了,馬上問道:“平均產量呢?”

    陳建章樂呵呵道:“產量也不錯,成年小桐樹盛果期平均畝產650公斤,最高產量可達到近800公斤!”

    齊政嘖嘖了兩聲,這豈止是不錯?簡直是逆天了。

    這雖然是在試驗基地精心照顧的最佳表現,但哪怕大規模推廣開後,表現也必然差不到哪裡去,超過普通品種的最高產量是可以肯定的。

    更完美的是,產量和含油率的提升,並沒有影響到小桐樹的其他優良性狀。

    陳建章掰著手算道:“它耐旱,能挺過連續三年的大旱;它耐貧瘠,在最貧瘠、最荒涼的地方都能頑強地繁衍生存;它天然更新能力強,而且耐火燒,人工造林容易,還有培育土壤、防止侵蝕的功效;它的果實採摘期長達五十年,幾乎可以為人類服務一生……”

    “有搞頭!”齊政迅速做出決定,認真地考慮道:“我們的生物燃料業務可以增加新成員了,嗯,是單幹呢還是找人合作呢?”

    所謂,不想搞能源的糧商不是好油企。

    就一個國家的三大生存要素(水資源、食物、能源)而言,嘉穀對於食物生產的投入是直接的,對水資源的投入則是無形的——無論是推行的生態農業、治汙項目,還是從貝爾加湖調水入西北,亦或是跨海調雨,都是外人看不到但貢獻極大的。

    而對於能源,嘉穀是逐漸加大投入力度的。畢竟,無論是蒸汽時代冒著濃煙在鐵軌上咆哮的蒸汽機車,還是電氣時代給千家萬戶帶來光明的白熾燈,亦或是信息化時代連接全世界的互聯網高速公路,對能源的需求都是空前的。

    國際四大糧商旗下都有糧食能源化項目,adm更是世界第一大生物乙醇生產商;即使在國內,國糧集團也在大力投資玉米乙醇項目。

    但這種將糧食等價於能源的做法,從根本上來說,是“與人爭糧”,於國於民,很難說是好處多一點還是壞處多一點。

    所以嘉穀是另闢蹊徑,一方面是利用農牧廢棄物,實現對環境友好的清潔能源生產,並且已經初具成效;另一方面,則是選擇利用麻瘋樹等能源植物,不與糧食爭耕地,在不適合糧食生長的地方“種”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