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閣老 作品

第259章 風口上的豬

    7月,前一輪在江右省爆發的“豬無名高熱症”開始在越省和江南省露頭,反映到市場上就是豬肉價格有所抬頭。但無論是業界還是政府相關部門,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從目前爆發的案例來看,豬瘟來襲,最先倒下的是這些中小散戶。他們大多用泔水餵養、衛生條件差,也沒有足夠的錢來建生物安全設施。

    但和幾百頭、幾千頭的規模場相比,散戶至少不是重資產,把家養的十多頭或最多上百頭豬拋售後,可以迅速變現,提前脫身。

    面對不明疫情,很多養殖戶更加不願補欄。

    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這輪持續爆發的疫情都加速了中小散戶的退場,也加速了整個養豬業的洗牌。

    “茅草房已經不能住了,現在必須要住進‘高樓大廈’。”嘉穀農牧的李東亮綜合各地新出現的疫情後說道,“我越來越相信,這輪疫情還遠遠達不到結束的時候。”

    齊政毫不意外:“每一次豬週期波動都是行業的一次升級。週期低谷和疫情會讓弱勢企業和散戶徹底退出,但對優勢企業來說是盈利和發展的機會。”

    優勢企業自然是指規模化養豬企業。

    縱觀市場,溫氏股份是當之無愧的養豬龍頭企業,排行第二的,竟然就是新養豬場建成後年出欄規模達到近200萬頭的嘉穀農牧了。

    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門道,養豬也不例外。

    養豬容易,但養得“多快好省”很難。

    養好豬無非六字真言:“多生、少死、快長”。

    在這一行裡,通過對極致的追求,優秀的公司往往殊途同歸。

    “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內,把不同的商業模式做到極致,溫氏和嘉穀農牧,將有機會成為國內規模化養豬業的典型代表。”齊政鼓勵李東亮說道。

    在齊政眼中,走同樣道路的牧原股份,很難趕得上佔據先發優勢且背靠集團支持的嘉穀農牧,日後國內養豬行業的雙強,其實在當下就已經奠定了格局。

    養豬其實同大工廠一樣,通過管理、技術降低成本;成本足夠低,才擴張的快,從而進一步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