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閣老 作品

第196章 蟲害來襲 2/4

    “稻螟幼蟲能轉移為害,很多跟我們達成合作的耕地區,現在也面臨著稻螟災害的威脅……”

    齊政也不禁扶額,真的是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太坑了。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就拿江右省來看,去年早稻田每公頃二化螟卵塊數平均為三萬塊,相比於97年上升了八倍,說明稻螟蟲害的隱患相當大,簡直可怕。”杜為民將政府提供的資料一分析,就看出其中的嚴重問題。

    對此,稻田主董啟軍深有體會:“稻螟蟲害大爆發時,水稻受害情況空前嚴重,部分田塊觸目驚心。嚴重危害的相當一部分田塊看上去像秋天的蘆葦灘,健穗反而難以見到。”

    “就在前年,我們省第四代二化螟大發生,水稻絕收面積上千公頃。因為其中二化螟幼蟲太多,不僅收不上稻穀,而且稻草也不能作飼草用,受災農民因此破產的不在少數。”

    稻螟的大爆發不是偶然的。

    水稻耕作制度是影響稻螟種群消長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我國主要稻區水稻耕作制度發生了劇烈變化。具體表現為雙季稻面積縮小,單季稻面積擴大,純雙季稻區出現大比例的“四稻”、“五稻”混栽佈局,稻螟食料和棲息場所的“橋樑田”增多,導致三化螟數量急劇回升以至爆發。

    水稻品種也顯著影響稻螟的發生數量。我國大力推的廣雜交水稻,最適於稻螟的鑽蛀取食和生長發育。

    即使常規稻,目前主栽品種也是品質優良,營養豐富,偏晚熟,全季生育期延長,十分有利於稻螟幼蟲的生長發育成熟化蛹——譬如嘉穀推廣的“嘉秈1號”。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稻螟是人為害蟲。

    按食物鏈觀點,決定生物種群數量的正負作用力是“生”與“死”。

    既然人類無意中提供了稻螟如此豐厚的食物,它們吃得多、生得多、長得快就不足為奇了。“死”則來自於抑制力量,稻螟的主要致死因子主要還是人工防治。

    可惜改革開放以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種植方式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但治蟲整體水平明顯下降了。

    分散經營使得農村治蟲整體水平下降——首先是蟲情信息傳遞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