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閣老 作品

第124章 每天扔掉一座金礦 3/3

    “不同於我們嘉穀使用專門的倉庫、裝卸機械、運輸工具作業,現行的糧食運輸方式實在落後。在整個儲運環節,估計損失率高達5%以上。”齊政舉例道。

    別說市裡,國內大多數糧食運輸都採用傳統的包糧運輸方式,即基本採用麻袋、塑料編織袋,在儲存環節拆包散儲,到中轉和運輸環節又轉為包裝形態。

    這樣多次搬倒轉運的包糧,在裝卸、運輸當中的拋灑,以及包裝物的遺留,所造成的損失可想而知了。

    王昱業看著手裡的數據,無奈道:“運輸也就算了,沒想到加工方面的損失也不遑多讓。”

    齊政點點頭,“不是誰都能像我們一樣,既能引進最先進的加工生產線,仙茗大米也不需要精加工的。”

    都說在雪崩來臨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很多時候,行業的亂象背後,消費者也是推手。

    以前大米加工去殼後簡單清理就行了,但現在消費者都要求“光鮮”,大多數大米都會進行拋光,甚至多次拋光。

    而同樣數量的稻穀,拋光越多,產出的大米成品就越少——既損失糧食營養成分,又明顯降低出品率。

    這就導致出現了稻穀加工量和大米產量連年增加,但是稻穀出米率卻逐年降低的怪狀。

    也就是說,生產的大米越多,加工損失的也就越大。

    簡單做個測算,以20%的大米被加工成特製米為例,我國每年就損失大米約80億斤,相當於近千萬畝稻田一年的產量,2000多萬人一年的口糧。

    當然,還有高端一點的浪費,即使是嘉穀也都避免不了。

    “糧食加工副產物包括麩皮、稻殼、米糠等,其中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物質及營養物質,經濟價值潛力很大。但即使是我們嘉穀,也都是將其作為禽畜飼料,而無法對其營養成分進行充分的提取和利用。”齊政苦笑道。

    “在這方面,不得不佩服島國。他們的米糠綜合利用率高達100%,對生糠、米糠油、米糠蛋白和米糠植酸鈣等被提取物的綜合利用,簡直能吊打我們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