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1631章 北伐(八)

    老牛山的地形本來無甚特殊,只是一處平平無奇的小山,不過在這座小山的北麓五里處有條河,屬於遼河水系之柳河流域的扣河子河支流。這條河有個特點,它整體蜿蜒,頗有些“九曲十八彎”,而河面並不寬,惟獨在老牛山北五里處有一小節非常之寬,甚至更像是東西河道中間冒出來一個湖泊,以這個湖泊連接了河流一般。

    從地理的角度而言,這種地形往往適合成為人類的聚居地,後世的庫倫旗也就在這個橫長的湖泊西北部兩三公里處,不過在萬曆二十年的今天,此處還不算什麼聚居地,只是科爾沁人以往放牧時偶爾充作集市之用。

    當然,不管怎麼說,這裡算是“熟地”,不是人跡罕至之處。明滿蒙聯軍之所以會來此處,實際上是因為跟丟了阿巴岱賽音汗的具體位置,只有一個大概方向還在掌握之中。

    此時,科爾沁二貝勒明安向蕭如薰提議可以來此歇馬,順便吃個飯什麼的,總之就是大軍可以休息休息,派出探馬查找阿巴岱賽音汗所部的準確位置,然後再做打算。

    蕭如薰聽完明安對當地地形的描述,也覺得這地方位置還不錯,尤其是老牛山和那處無人命名的湖泊之間只有五里寬,是個騎兵難以展開的場所,不大可能被阿巴岱賽音汗偷襲,因此答應了下來。

    有人或許會有疑問了,說人家阿巴岱賽音汗所部固然是騎兵,可你們明滿蒙聯軍現在不也都是騎兵嗎?人家難以展開,莫非你們就能夠展開了?

    當然,明滿蒙聯軍也很難在這點寬度的場所展開騎兵大戰所需的陣型,不過問題在於蕭如薰不需要寬大陣型啊!明軍騎兵雖然現在的確是騎兵了,但明軍騎兵又不像蒙古騎兵那樣“專業”,他們在成為騎兵之前可不大半都是步兵麼?

    因此,蕭如薰的想法是即便阿巴岱賽音汗前來偷襲,明軍也可以很快擺出密集陣型來抵抗,而高司徒的幾次作戰已經充分表明,步兵陣型越是密集,火力就越強,越能對騎兵形成優勢。

    為此,蕭如薰這次駐軍的部署顯得比較反常,沒有按照平時的習慣將明軍大營擺在最中間,把科爾沁騎兵全部佈置在四周。不過,他也並非全部反過來,把騎兵都放在中間。

    蕭如薰將明軍分作兩部分,有下馬步戰能力的明軍往東西南三面佈置(北面是河),麻承勳所部作為最精銳的專業騎兵則作為中軍,內外兩層之間則是科爾沁和滿洲三部,整體形成了一個夾心餅乾。

    佈置好之後,探馬派出,大軍修整,有人前去飲馬喂飼,有人開始埋鍋造飯,有人準備安營紮寨,有人安裝鹿柴拒馬,一切都井井有條。

    蕭如薰對此頗為滿意,尤其是科爾沁人和女真人現在也能按照明軍的制度進行配合,讓他覺得順眼多了。要知道一開始的時候,尤其是科爾沁人加入聯軍之後,軍中狀況那真是一片混亂。

    當時三方的習慣都有差別,女真人那邊還稍微強一點,畢竟過去也有配合明軍出兵的經驗,而且對於接受明軍指揮也比較習慣,還能把自家的習慣壓一壓;科爾沁人那可是頭一回聽從明軍調遣,他們在草原上的習慣……其實也不能說散漫,算是一種外鬆內緊。

    然而明軍這些年經過相對比較嚴格的訓練,已經習慣於按照由高務實制定、戚繼光完善並定稿的戰時條例來行動,什麼時候該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幾乎都有明確規定,不僅順序不能亂,連時間都沒有多少可以通融的彈性。

    這種規定有著濃濃的高務實風格,而高務實風格說穿了就是後世紅朝子弟兵軍紀的簡化和弱化版。比如紅朝軍營非常出名“棉被豆腐塊”,高務實也有要求,但實際上因為被服材料與後世沒法比,再怎麼搞也達不到子弟兵們內務整理時棉被的那種橫平豎直差不多能用尺子去量的程度。

    雖然細節上做不到那樣的程度,但至少現在的明軍已經開始習慣於高司徒給他們弄出來的這些嚴苛軍紀了,哪怕他們並不明白為什麼高司徒在這些“無關緊要”的細節上弄出許多花樣來,然而此時此刻的明軍至少已經習慣於另一件事:畏懼長官甚於畏懼敵軍。